被譽為“共和國鋼鐵長子”的武漢鋼鐵公司曾創造了中國鋼鐵發展史上的數個第一:冶金系統第一家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的特大型企業;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第一家實施“精干主體、剝離輔助”,7萬人脫離母體,不吃鋼鐵飯;全國冶金系統技術開發能力第一、技術開發貢獻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生產鋼鐵的企業只有19個,年產鋼僅15.8萬噸。為改變這種不利狀況,黨中央發出了“工業要出關、鋼鐵要過江”的號召。
1955年10月,承載著強國夢想的武鋼青山廠區工程奠基,新中國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動工興建。
武鋼建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援。1957年前,10多個省市的工人調往武鋼,幾乎囊括東北三省煉鋼煉鐵的能手,全國共有18個省、45個城市、1000多個廠礦企業為武鋼制造各種機器設備。
1958年,伴隨武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新中國重大項目用鋼缺口得到緩解。75歲的宋盛梅是武鋼第一代爐前工工長,他說:“那時候,工人們只有一個心眼就是工作,多煉鋼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為解決國民經濟所急需的鋼材品種,1974年,武鋼開創了中國鋼鐵工業引進國外技術和裝備的先河,引進具有20世紀7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一米七軋機系統。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武鋼技術團隊成功解決了薄板生產中的跑偏斷帶等世界性技術難題,同時實現了對原出口國的技術反輸出。
1993年,武鋼集團公司正式組建,一個全新的現代化鋼鐵企業顯現雛形。我國中高檔轎車用鋼板,多年來一直被進口產品壟斷。為此,武鋼將開發轎車用鋼板列為重點攻關項目,成立汽車用鋼研究所;先后投入巨資新建三煉鋼廠、二熱軋和二冷軋生產線,全面改造一冷軋生產線,成為國內主要汽車鋼板生產基地。
2005年,武鋼開始第三次創業,青山本部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全面升級。
現在的武鋼科研能力雄厚,不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已占全部產品的80%,而且推進中西南發展戰略,聯合昆鋼、柳鋼等骨干鋼鐵企業,跨區域聯動重組,成為具備強大市場競爭力的世界級鋼鐵集團。
51年里,武鋼已從1958年一號高爐的不到100萬噸鐵水,發展為如今5號高爐年產量逾250萬噸,并在今年2月創造了高爐月利用系數世界最高水平。50多年來,武鋼生產方式、規模和效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8年,累計產鋼2.2億噸,實現利稅1157億元,相當于再造了10個武鋼。
親歷者說
永久銘記那一爐鐵水
武鋼原一高爐爐前技師蘇恒秀———
1958年,我27歲。
那天是9月13日,一大早,上面有任務下來,要求保證當天順利出鐵,迎接中央領導檢查,當時我們誰都不知道這位領導是誰。
下午3時,我正在指揮吊車吊裝泡泥,一抬頭就看到了那在畫冊上出現過無數遍的身影,我還來不及反應,工友們就開始歡呼:“毛主席,毛主席來了!”
毛主席來的時候還沒到開爐的最佳時間。毛主席也不著急,他給當時的爐臺工地主任韓喜遞了一根中華煙,自己也點了一根,專心聽站在他身邊的蘇聯專家介紹,眼睛就盯著出鐵口。我們都非常緊張。
毛主席說:“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來,明天看不到,我以后還來。總而言之,我三顧茅廬也要看到出鐵。”下午3時25分,火紅的鐵水沖出,現場掌聲雷動,我卻控制不住,眼淚嘩就掉下來了,艱苦奮斗了3年之后,我有幸和毛主席一起見證了新中國“鋼鐵長子”的第一爐鐵水誕生。
(本報記者 鄭明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