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輝
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的海南,早在建省之初就提出用三到五年趕上全國平均經濟發展水平,再用五年到八年趕上國內發達地區經濟水平,用20年左右趕上“亞洲四小龍”發展水平。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海南計劃用20年譜寫的這篇大文章至今尚未破題。
有人說,海南是一個最具挫折感的省份。
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并被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寄予厚望,但海南出現的多次經濟發展高潮總是曇花一現,隨即便跌入低谷。從轟轟烈烈的免稅汽車貿易,到沸沸揚揚的洋浦開發,再到如火如荼的房地產熱潮,海南一次次跌倒在夢想的起跑線上。海南的發展定位,也一直在經貿立島、工業立島和旅游立島之間反復搖擺。
但也有人說,海南是一個最具成就感的地方。
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海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這個中心,盡快建立海南的商品經濟新秩序”,第一個由一級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在全省區域實行市場經濟,比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整整早了五年。
同時,海南還在全國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全面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取消農業特產稅;燃油附加費改革,也比全國人大審議有關法律整整早了4年。
而在政務及社會改革領域,海南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比1998年中央國家機關的類似改革整整早了10年;海南還第一個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和實行城鄉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
回頭看來,當時海南的體制探索為我國的整體改革開放政策都提供了重要的借鑒,部分體制創新至今仍遠遠領先中西部省份。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海南改革創新的步伐日益緩慢。
無論發展速度,還是經濟實力,都遠不如國內其他四個特區。海南全省的經濟總量甚至不及一個東莞市。2007年2月,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重塑特區意識、重振特區精神”,做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排頭兵,并引發了全省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大討論。
敢試敢闖的特區精神,始終是海南體制創新的生命線。
遲福林是海南多項體制改革的設計者,他對當時的這一精神實質體驗得異常深刻。時任海南省股份制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的遲福林,當時一手設計了海南航空公司這個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股份制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按照當時的規定,國家明令禁止股份制改造進入基礎領域,航空公司不能搞股份制,航空公司更不能搞中外合資的股份制。但當時只有兩三個億財政收入的海南省政府,卻想拿出1000萬元來辦一家航空公司,“連個機翅膀都買不了”。
當時的省長劉劍峰說:“遲福林,權力在你手上,你看著辦吧!
遲福林回憶稱,那天晚上一直思考到深夜,最后向領導表了態:出了事情我個人承擔,有了成績是省委、省政府的決策。也就是在那個深夜,遲福林在未獲得明確指示的情況下簽署了海航的股份制改革方案。
海南航空公司以省政府投入的1000萬元存量資金,募集了2億元社會資本,股份制存量和增量比例高達1:20,租賃了3架波音737飛機。股份制給海航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海航也給海南打開了空中大通道,成為我國股份制改革的一個成功典范。
“政治風險不言而喻,但在當時的改革氛圍下,并沒有太多個人顧慮!边t福林說,正是由于在過去的20年,尤其是建省初期大膽進行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試驗田”、“排頭兵”作用,才奠定了海南在全國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