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蓉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全球還有40%以上的人生活在貧窮之中,每年因饑餓死亡的人數高達800萬。而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
擺脫貧窮的有效途徑在哪兒?
中國和印度近年出現的高速經濟增長,讓很多窮國看到了一線希望。徐滇慶等幾位學者在《終結貧窮之路 中國和印度發展戰略比較》中得出結論:“中國的路是正確的,非常遺憾,印度走錯了路。”在中印“龍象之爭”的背景下,此等論斷又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中國經營報》:中國和印度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產業道路。就解決貧困來說,你在《終結貧窮之路》中認為中國的產業道路是對的,印度的是錯的。何以下此結論?
徐滇慶:中國和印度采取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戰略。中國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入手,將大量勞動力從農業轉向制造業和服務業。印度從高科技入手,計算機軟件外包的成功令人矚目。對于中印兩國的成就人們見仁見智。
只有那些具有明顯外溢效應的行業才有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假若印度選擇IT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領頭行業,那就走錯了路。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典型的內生增長,而印度吃虧在缺少工作機會。如果印度不解決就業問題,就談不上什么內生增長。
《中國經營報》:你有個主要觀點:就業是解決大多數老百姓的脫貧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有競爭力的;但是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應該附加值更高。這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或許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但他能創造財富,創造財富也是解決脫貧的方案之一,這個你怎么看?
徐滇慶:高科技我從來沒說它不好,問題是印度高科技產業解決了200萬人就業,而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是要替大部分窮人講話,還是只看到一些精英?精英要脫貧是不成問題的。而且你要看世界各國的“終結貧窮之路”,美國、英國、日本和“四小龍”,全部都是開始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是普遍規律。你叫一個窮國上來就搞高科技?錯了!大部分人不能干高科技,多數國家也沒那么多錢。
《中國經營報》:是不是該這么理解,一個人口大國,從窮國走向富國的過程,首先就得解決大部分人的就業問題,打好基礎。不該本末倒置?
徐滇慶:對,人口大國最大的資源是什么?就是人。是否以人為本,這是中國和印度發展戰略的根本區別。只有給民眾提供就業機會,讓億萬民眾親身參與到變革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國家的貧窮面貌。
《中國經營報》:你覺得中國有沒有應該向印度學習的地方?
徐滇慶:有,很多。印度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比我們好,對印度的企業發展支持的力度高。我們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支持的力度很不夠。而且印度的教育體制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它的高端教育,包括英文教育,每年培養出很多的高端技術人才,它有很多優點。
《中國經營報》:外交雜志如黃亞生等一派觀點認為,印度比中國有前景,一是中國的外資依存度太高,二是印度的企業比中國的企業效率更高。中國現在的制造工業,許多由外資主導,當中國的成本增高,外資將轉移制造基地。對于中國這么一個外資依存度高的國家,是不是風險很大?
徐滇慶:我跟黃亞生沒有根本上的矛盾,不過對問題的表述方式不同,所以我經常提醒他,其立足點在哪兒?他說的這些問題,如印度企業的資本利用效率高,我一直同意。中國國企、銀行很不完善,這一點我跟黃亞生沒有分歧。所以我們一直在積極的推動這個改革,并且經常敲警鐘。
至于說到外貿、外資,那根本不用操心,外國投資者是利益驅動者,絕對不是政治主導、經濟主導。只要我們繼續保持競爭力,它就沒有理由走,競爭力在哪兒?勞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