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陳春梅每年都要回大寨幾次,她的父母在家里守護著爺爺陳永貴的故居,“我父母在村里,不過大寨村如今跟縣城比也不差。”曾經讓大寨揚名世界的農業已經不再是大寨的支柱產業,村里的土地被當地幾個村民承包,原來的一些梯田,已經退耕還林。
2008年,大寨村經濟總收入3億元,利稅18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近萬元。在新的“寨主”郭鳳蓮手上,大寨完成了從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經濟品牌”的轉變。
小崗村也同樣如此,2008年3月12日,小崗村老老少少又聚在一起開了個會,大家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個體式的農耕作業只能吃飽肚子,不可能走向富裕。要發展,必須走集體合地之路。
在這次村民會議上,村里拿出一個方案:以每年每畝500元的價格,將農民的土地反租過來,統一平整,對外招租。引進資金和項目后,辦起廠子,村里人還可以進廠打工,也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
目前,在小崗村已有60%的耕地實現了出租流轉,被集中起來用于發展蘑菇、花卉、葡萄規模種植及家禽家畜養殖。這種集中利用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新型合作經濟給小崗村的農民帶來了實惠。
不過,此“合”非彼“合”。
“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強制行政手段完全不同,小崗村今天的改革是建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而且,村集體沒有收回土地的承包權,租借合同一旦期滿,土地仍將歸還每家每戶,土地權益最終還是農民的。”年逾花甲、曾經也是“分田到戶”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說。
2008年9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到小崗村視察,肯定了小崗村的土地流轉。這意味著,中國數目龐大的農民正在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中國正在從小農經濟的耕作模式向社會化大生產的農業生產模式轉型。
顯然,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轉型雖然必須,但還遠遠不能使中國農業強大。中國的農業技術水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相當落后,“主要是引進先進技術。”曾經在農業部工作多年的郭書田說,“西方以私有農業為特點的石油農業技術,就是中國農業學習的模版。”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在郭的記憶中,“農業現代化也被闡釋為四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機械化。”但是,最讓中國人受用的,還是中國人自己創新的技術。歷史不會忘記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