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前部長薄熙來曾經有言,“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1架空客A380。”大飛機被放在了與低端制造相比的一般等價物位置上。而這句被反復引用的話,更被認為是中國制造業升級前夜的一次宣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民航業的旅客運輸量年增長率為15%左右。快速的市場增長極大地刺激了飛機需求,這讓當年“不需要再買飛機”的預言徹底變為一個笑話。
2006年1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在講到中長期發展規劃時,特別脫稿談了關于大飛機的問題。溫家寶說,到2020年以前,至少還需要增加1500架大型飛機,還需要花1000億美元的投資,這是一個大問題。
而據美國波音公司預測,未來20年,中國還需要購買民用客機2100~2400架,價值高達1970億美元。從現在的發展看,這一預測可能還是比較保守的。資料顯示,與購買飛機配套的培訓、維修以及航材備件等,所需費用相當于購機費用的數倍。
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以來,我國航空公司購買的大飛機幾乎全部被空客與波音壟斷。僅僅在2006年,波音在中國就銷售了112架飛機,而空客則預測未來20年將向中國交付近1800架新飛機。
中國何時能擁有中國人自主研發生產的大飛機?這是很多航空人心中盤旋已久的一個夢。
幸運的是,這一天并沒有等待太久,2006年,國務院將大飛機項目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2007年,國務院已經原則批準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并同意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
“等待了這么多年,大飛機項目終于要動真格了。”一位老航空專家喜極而泣。
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注冊資本190億元,其中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家出資60億元,位列第一大股東;上海市國資委以國盛集團名義出資50億元;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以旗下上海飛機制造廠、中航一飛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中航商飛等相關資產加上部分現金出資共計40億元;中航二集團、寶鋼、中鋁和中化集團則分別以現金出資10億元。
“這個公司囊括了中國近代航空工業的精華。”沈飛集團一位內部高管認為,在治理結構上,它采取了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在人才啟用上,它囊括了中國航空工業研發、制造的人才;在產業鏈條上,也覆蓋了從原材料生產到最后銷售的所有環節。
大飛機的項目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近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文斌公開表示,我國大飛機將命名為COMAC919,計劃于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中首飛。投入市場的時間預計在2016年。COMAC919——這將是中國人自己的大飛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