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聚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 > 正文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傳聞正在國內炒得熱火朝天。一方面,吉利不斷否認,即使弄出“烏龍”也不在乎;但同時吉利又不完全咬死可能性,給媒體以肆意猜測的空間,想不讓人質疑其炒作的動機都不行。有別于傳統的海外收購,吉利這種形似神不似、若即若離又帶點娛樂夸張成分的“山寨版”收購,實在讓人捏一把汗。
在不太精確的定義上,山寨總有那么一些“名義上非正統和行為上非光明正大、類似于山林草莽”的意味。吉利雖然在中國擁有品牌知名度,但由于其山寨主義策略和市場定位,其品牌形象始終處于非常低下的位置。無論豪情、優利歐、自由艦,還是同屬吉利控股的上海華普,在國人心目中都算不上高檔產品。哪怕是剛推出的高端產品,也落得一個山寨勞斯萊斯的口碑。
因此,吉利或許希望通過海外收購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但去年銷售42.9億元人民幣、稅前盈利9.2億元的吉利,能吃下銷售額147億美元、虧損16.9億美元的沃爾沃嗎?的確,沃爾沃是一個好品牌,企業并購中“蛇吞象”的成功案例也不鮮見。不過,客觀來說,吉利對品牌戰略的認知依然模糊,既沒有能力給自己的產品一個明確的品牌布局,也無法走出山寨化的陰影。
與同為民營企業的四川騰中收購悍馬相比,目前吉利買沃爾沃的事情八字沒有一撇,但吉利的新聞只多不少。今年以來,從各方報道來看,幾乎每一則消息都在標題中寫有醒目的“傳”、“或”、“可能”等詞,基本上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諸如此類的收購,是欲擒故縱的談判手段,還是此地無銀的炒作呢?
據媒體報道,中國汽車企業近期的海外并購總金額已接近40億美元。只要國外汽車企業放出售賣消息,必會得到中國車企的積極響應。但中國車企海外并購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即使像上汽這樣的國有大企業集團,當年收購成為雙龍汽車的第一大股東;如今卻不得不把回生重組的主動權拱手相讓,持有雙龍汽車的股份可能將由51.33%降至11.2%。技術、管理、文化、法律環境等方面的對接,中國企業都不敢說是行家里手。對于這些問題,吉利有沒有深思熟慮,謀定而后動呢?
或許有人會說,山寨版收購方式只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只要能收購成功,做成生意就行。但如此草根草率的手段,真的就能在國際商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嗎?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缺乏博弈全球化市場的經歷,沒有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加上還殘存著家族企業的粗放管理模式,實力薄弱。貿然收購世界知名品牌,不僅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還會拖垮母體企業。上世紀80年代,一些野心勃勃的日本企業從收購“美國”企業開始,最終卻敗走麥城,可為前車之鑒。張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