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志勇
首批創業板擬上市公司昨日正式過會,創業板正式亮相萬事俱備。隨之而來的估值和定價問題凸現在投資者面前,爭論重點在于什么估值模型最為合適?
“我們保薦的創業板公司主要使用傳統的PE(市盈率)估值模式,在估值報告中根據其高成長性給出高一點的PE倍數。”深圳一家券商的保薦代表透露,保薦機構基本向客戶推薦傳統的PE估值方法,這種方法更容易被詢價機構理解,也更容易被監管部門認可。
這位保薦代表認為,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方案,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創業板發行鋪路。對創業板上市公司來說,其高成長性必然需要更高的發行價,監管部門不再適合進行簡單的窗口指導。
創業板即將推出,引發主板科技網絡股大漲,出現一波“估值比照行情”。市場預測創業板公司平均PE會達到50~60倍。
“有高成長才能給出高估值。”私募基金經理林雄平表示,“創業板首批7家擬上市公司主要為制造類企業,并無特別創新的商業模式。其中好幾家公司已經成為行業龍頭,進入成長期晚期,凈利潤增速正在放緩。如特銳德是箱變行業龍頭,凈利潤增速從前幾年的倍數增長,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7%。南方風機多項業務線處于行業前列,在核電領域占據78%的份額,未來高成長性到底在哪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不及去年的一半。”
當被問及創業板股票應以成長溢價為主還是風險折價為主的問題時,曾任港股研究員的龍騰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吳險峰稱:“只有當創業板股票估值高出主板和中小板時,創業板才能算成功。目前香港創業板股票的估值水平比主板藍籌股還低,所以是失敗的創業板。”
吳險峰意識到創業板股票巨大的潛在風險,目前主板市場ST股、垃圾股炒作成風,主要原因之一是退市制度不暢,而創業板將出現快速退市通道,投資者投資創業板要注意風險,很多老式投資策略需要修改,如“炒業績拐點”在創業板是與高風險做伴的。
吳險峰表示,為創業板上市公司估值時,傳統PE估值模式一定要修改。在PE估值方法中,企業巨大的研發投入是應扣除的成本,屬于企業負擔;對于創業板公司來說,這些研發投入卻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一定要提出與研發成果掛鉤的估值方法。
有人士提出,科技研發投資比率應是創業板適用的估值方法,計算方法為科技研發費用/營業收入,建議創業板公司建立科技研發費用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