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實質上是一種利用權力攫取經濟利益的行為
近日,媒體報道金額為2.5萬美元的腐敗案為美國43年來最大腐敗案。新澤西州州長約恩柯贊說:“我們正目睹的這樁腐敗案的規模簡直令人震驚,也是不能被容忍的。”
除了這起令新澤西州州長震驚的美國腐敗案外,稍前時候的英國議員“騙補門”丑聞也頗讓人震驚:4.47英鎊的狗食費、10英鎊的“成人電影”瀏覽費、119英鎊的熨褲費....。.這些都是英國《每日電訊報》捅出來的英國議員報銷項目。
不過是報銷了幾塊、幾十塊錢的費用,竟然引發了英國政壇大震蕩,議員們忙不迭又是解釋道歉、又是辭職。這些,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是不可想象的。
為什么國外的腐敗新聞讓國人讀起來多少覺得好笑和諷刺呢?根結在于,制度設計導致的思維方式差異和價值認可的不同。
新華社報道,在云南省宜良縣大營村,出現了“接待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考察支出225元”、“接待老撾國家主席支出1530元”等被稱為史上最牛的白條。這些沒有公章,沒有印鑒,只有當年村干部的簽名的白條累計金額竟有上百萬元。
按中國人的思維,國外的這些腐敗涉及金額都很小,不值一提。按我們的制度,吃頓飯,旅次游,都比這些金額大。而且我們的吃喝玩樂是光明正大的,還不是腐敗范疇。若論腐敗,不腐出個百萬、千萬甚至上億,都會被同行“歧視”。這是正確的思維嗎?顯然不是。
在西方人看來,市長、政府官員等,都是用了納稅人的錢,哪怕花出一分錢,老百姓都要監督。因為老百姓有知情權,也有被告知的權利。其實這些思維和道理在中國也同樣適用,可是為什么大家對某些謬誤的觀念反而根深蒂固、見怪不怪,甚至一定程度上反而在認可的價值觀中麻木沉淪呢?
震動上海國企界的范憲案,再次說明了:制度設計失誤導致權力失控,往往容易滋生腐敗。
范憲案在反映當前經濟犯罪新特點的同時,也暴露出國資監管的薄弱環節。范憲案件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國有企業轉改制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制度漏洞,同時,包括中介機構審定、國企領導人員監管等方面呈現出的薄弱環節和監管漏洞等問題也在其列。
腐敗,實質上是一種利用權力攫取經濟利益的行為。明朝人趙南星講:“夫天下之行私最便而得利最厚者,莫過于吏部。”英國劇作家蕭伯納也曾告誡人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隱藏著一匹脫韁的野馬,如果不緊勒韁繩,時刻都會大禍臨頭。”一朝權在手,反要且行且珍惜。
西方的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的建設,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歷史,而中國的社會主義,才剛剛開始。在腐敗的控制能力和對貪腐官員的管理能力上,后者還有許多方面可借鑒于前者。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在國企轉制的新時期,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構筑權力制衡機制,顯得尤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