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9月14日上午消息 摩立特集團近日發布題為《危機之中的亞洲——全球經濟復蘇中的新興經濟體》的報告。報告指出,新興的高增長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并沒有與比較成熟的經濟體脫鉤。
以下為《危機之中的亞洲——全球經濟復蘇中的新興經濟體》報告摘要。
當下仍很流行的理論——認為新興的高增長經濟體(特別是亞洲)并沒有與比較成熟的經濟體脫鉤,可以獨立掌控自己的復蘇并為全球經濟走出衰退貢獻自己的解決方案——并沒有被當下的情形所證實。實際上,各國間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密,世界正在朝著進一步的全球整合和相互依存的方向前行。
《危機之中的亞洲》考察了在這個全球日益緊密聯系的情況下,亞洲國家如何應對危機,事態如何發展,以及各個經濟體如何面向未來進行定位等問題。這份報告特別關注了中國和印度兩個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不僅因為他們在危機前就吸引了眾多目光,而且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表現都可圈可點。這部分歸功于中印兩國具體的、不同的宏觀經濟反應,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及政府實行的針對具體行業和地域的特定政策。
隨著該地區從全球經濟衰退中復蘇,其持續增長和繁榮將有賴于在經濟危機中基本未動搖的經濟基本面的強勁程度。本報告基于摩立特集團對國家和地區經濟表現的三個主要領域所進行的研究。這三個領域包括:1)微觀經濟競爭力的來源和決定因素;2)創業對經濟增長和繁榮所做出的貢獻;以及3)主權投資者對資本的分配。通過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亞洲主要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危機中的表現,我們得出了如下結論:
雖然 “脫鉤理論”依然盛行,但事實顯示,亞洲的經濟體與全球經濟體系中其他各國的聯系正日益緊密。亞洲經濟體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深刻影響,其復蘇也將與全球其他地方的復蘇相呼應。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經濟體將以微觀經濟競爭力優勢從這場危機中崛起,在這場危機中表現搶眼的產業集群也幾乎都會以強勢的姿態崛起。中國的電氣設備和照明、紡織和服裝等行業將會繁榮,盡管面臨在低迷市場受到更為嚴重打擊的區域性競爭對手重新崛起的挑戰。印度似乎也是從經濟危機中誕生的贏家之一。該國很多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群,如軟件、IT服務和商業流程外包等隨著全球各地公司削減成本而將會捕獲很多機會。
中國和印度兩國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仍然是建立在低成本勞動力基礎上的低成本生產或服務。迄今為止,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建立起能夠生產出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中的領先跨國企業相抗衡的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能力。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印度,要實現汽車、替代能源、快速消費品或其他行業的競爭力集群的全面繁榮,都需要提高創新能力。
該地區的微觀經濟競爭力被亞洲的創業精神所放大。創業精神在該地區是一股生機勃勃的力量。根據摩立特集團的創業對標問卷調查,創業精神在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尤其好。雖然單個企業家可能遭遇挫折,但豐富的創業精神卻是“人無我有”的一個重要資源。該地區大部分創業能量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真正推動力——中小型企業,其中,僅中國就有大約3,600萬家中小型企業,比整個歐盟的數量還多三分之一。在印度,有1,300萬家活躍于正規和非正規行業的中小型企業,其中,正規行業的中小型企業雇傭了將近100萬人口。
亞洲的主權財富基金代表了該地區“走出去”的意愿以及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全世界日益緊密的聯系。正如其母經濟體所擁有的不同特點和多元組成因素,這些雄厚的資本力量對于2007年底和2008年初全球金融服務行業的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一些擁有主權財富基金的國家表達了對全球經濟體系的信心以及對維護該體系的責任感。這些在危機期間蒙受損失的主權財富基金依然是活躍的投資主體,但態度更為謹慎,對風險也有新的認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預計,隨著亞洲經濟體從危機中崛起,他們將:
仍然緊緊地與西方發達經濟體聯系在一起,無論是環境使然還是自身的選擇。中國、印度及日本、韓國及其他有實力的亞洲經濟體的國家和經濟利益,仍然主要是建立在以產品和服務貿易為基礎的國家經濟模式上。
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模式,增長路徑、行業優勢和弱勢,以及對國家間經濟組織的穩定方面顯示出很大的差異性。
仍然具有競爭力和創業精神。這場危機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亞洲企業和創業者對于自身在以創新為特點的市場經濟體的“創造性的破壞”的風暴中的脆弱性和可擴展性的認識。
越來越重視生產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雖然中國的GDP總值將近8萬億美元,但中國工人的人均GDP僅為6,000美元,甚至低于基里巴斯的水平。印度近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似乎意識到了創新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重要性,曾有中國政府高級官員公開表示,“創新是中國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
努力實現經濟平衡,在鼓勵國內企業和個人消費與培養出口導向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之間進行取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