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大連9月12日電(記者蔣旭峰 閆平)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提供了反思的養料。參加今年夏季達沃斯年會的經濟領袖和專家梳理過去的經濟發展道路,探討并描繪“后危機”時代的“轉型性”增長路徑,并積極為亞洲增長新模式獻計獻策。
面對走出危機陰影、走向“轉型性”增長的話題,多位與會專家表示,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遍及全球,但是在各國發生原因、影響程度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去危機”的辦法也應該對癥下藥。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告訴記者,和發達經濟體面臨的“去杠桿化”壓力不同,中國主要是結構調整問題,以及出口能否止跌回升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說,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對扭轉經濟下滑趨勢發揮了巨大作用,多項經濟數據指標出現了企穩回升的態勢。但經濟結構調整在中國是一個老問題,很難一蹴而就得到解決,因為它涉及多方面因素。中國既面臨和其他國家共同的難題,也有中國特有的問題,例如產能過剩等問題。
在世界經濟黯淡的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世界注入了強心劑,但是結構調整這一難題依然需要各界用更大的智慧去駕馭。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近期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經濟保持一定增長速度不難,真正的難題是結構調整”。
同樣,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主席史蒂芬·羅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中,中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這駕馬車在拉動,而非消費拉動,中國目前的出口增長也面臨壓力。
官方公布的數字也印證了這一觀點,中國上半年GDP增長7.1%,其中投資貢獻了6.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了3.8個百分點,出口負拉動2.9個百分點。盡管今年中國車市火爆、樓市持續升溫,但是啟動居民消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出口增長的壓力猶存,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帶來的產能過剩隱憂也不能忽視。
史蒂芬·羅奇說,中國刺激經濟發展的舉措成效明顯,但是中國也需要通過結構調整使經濟增長變得更均衡。他表示,如果中國真正實現了從出口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增長的轉變,將在引領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三駕馬車同時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才能更具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隨著金融危機的沖擊蔓延到各國,尤其是對美歐等傳統發達經濟體的影響日益顯現,人們也意識到經濟危機其實也是另一種機遇,同時也把經濟“轉型性”增長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放在了更重要的議事日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