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大連9月12日電題:經濟刺激的“拐杖”還要拄多久?——中外與會人士把脈宏觀政策走向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一年前,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國際金融危機蔓延至全球各地。為應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各主要經濟體相繼出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疲弱的世界經濟不得不使用一根“拐杖”。
一年后,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了積極變化,復蘇的“綠芽”開始萌發。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刺激這根“拐杖”還要拄多久?成為本屆達沃斯年會的一個熱門話題。
大救援:一方面遏制衰退,一方面力保增長
“當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從全球那些我們提供咨詢服務的公司來看,企業已經開始恢復投資,我看到了一些積極的因素。” 美國安可顧問有限公司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瑪格麗·克勞斯告訴記者。
瑪格麗·克勞斯的判斷,基本上代表了正在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中外人士的觀點。但是,在今年1月份瑞士舉辦的冬季達沃斯年會上,悲觀的情緒始終籠罩著整個會場。
一年前的9月15日,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金融危機并向全球擴展。隨后,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均出現了顯著下滑,一些國家甚至陷入衰退的“深淵”。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很多個人處于恐慌之中。在一些國家,許多公司倒閉,所有經濟數據都在下滑。”泰國貿易代表吉·西提蒙回憶說,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上多數經濟體都采取了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措施。也正因為采取了這些經濟刺激措施,現在才能夠看到情況開始好轉。
2008年11月26日,歐盟出臺一項總額達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今年2月,美國實施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是二戰以來美國政府最龐大的開支計劃。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在中國,去年11月9日就出臺了兩年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 今年4月初二十國集團的倫敦峰會以來,世界經濟向好的趨勢有目共睹。在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復蘇跡象:日本、德國和法國等國經濟第二季度恢復增長,美國和英國經濟下滑速度明顯放緩,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
經合組織9月3日預計,全球經濟衰退結束的速度快于人們以前的預期,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環比按年率計算將增長1.6%,歐元區經濟增長0.3%,日本經濟增長1.1%。
“全球經濟正在復蘇,而這一復蘇正是從中國開始。”美國鋁業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評價說,中國是目前全球最早顯現復蘇跡象的國家,這主要歸功于中國政府一系列及時有效的經濟刺激措施。
作為全球經濟重要的增長點,中國經濟的表現在本次論壇上頗受矚目。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1%。7月份、8月份,中國經濟繼續企穩回升。最新數字顯示,除了出口疲軟依舊,8月份的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回升。
“過去的一年,世界經濟經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本次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一些積極變化,開始緩慢、曲折的復蘇,人們看到了曙光。
大挑戰:復蘇步伐緩慢,資產泡沫膨脹
世界經濟雖已擺脫了“最黑暗”的衰退時期,但是,復蘇的步伐依然緩慢;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其中的風險“若隱若現”,由此引發了對經濟刺激計劃要不要適度調整的討論。
“當前,危機的處理應該是成功的,但要看到潛在的風險,就是整個制造業還沒有恢復,產業復蘇步伐還很弱。同時,資產價格包括股市、樓市上升太快。對于世界還有中國來說,都是一個新的現象。”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說。
盡管世界經濟出現了復蘇的信號,但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尚未明顯恢復。從中國來看,8月份的工業增速達到了12.3%,但仍低于正常水平三四個百分點,總體仍處低位。
一方面實體經濟復蘇的步伐緩慢,另一方面不少國家的股市、樓市火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震蕩上揚。比如,國際原油價格已從每桶30多美元攀升到70美元左右;鐵礦石和一些有色金屬礦的價格,也比去年危機最嚴重時上漲30%到40%。
“大規模的財政、信貸政策,是各國應對危機普遍采取的措施。從規律性的角度看,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必然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這需要密切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分析說。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認為,在全球范圍內還沒有看到通脹的苗頭,現在流動性比過去多。但令人擔心的是,這么多錢會不會導致新興市場資產價格的泡沫?同時,大量流入到新興市場的熱錢,一旦世界經濟政策有變就可能迅速流出,“大進大出”有可能產生類似于東亞金融危機那樣的風險。 備受關注的不僅是通貨膨脹壓力和資產價格泡沫,對于一些國家來說,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也引發了一些憂慮。
“美國其實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現在,最大問題是財政赤字的數量非常大。在未來幾年,必須把財政赤字降下來。” 美國財政部駐中國經濟金融特使杜大偉在論壇上說。
據分析,美國2009財年赤字將達1.58萬億美元,相當于其當年GDP的11.2%。歐洲很多國家的赤字水平也不低,早已超出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提出的3%的上限。巨額的財政赤字及不斷增加的債務負擔,有可能抑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讓人擔心的是經濟刺激計劃及其方案,意味著帶來更多的財政赤字;此外,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帶來更多的通貨膨脹。”埃及投資部部長馬哈薩德·穆希·丁呼吁說。
大博弈:是“繼續刺激”還是“適度調整”?
“以前沒有看到過一年出臺這樣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以后也肯定會看到這樣的刺激計劃怎么退出。”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主席史蒂芬·羅奇在本次論壇上提出,必須要有明確的時間表,確定采取什么樣的合適的退出策略。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副秘書長杰弗瑞·利普曼則表示,討論政府何時退出刺激政策絕對不是時候,“反而我認為現在各國特別需要繼續推動經濟刺激計劃”。
有人建議討論“退出”,有人建議繼續刺激計劃,不同的觀點在本次論壇互相碰撞。事實上,早在今年第二季度,世界經濟剛出現復蘇的跡象,針對大規模刺激計劃帶來的各種風險和問題,有關刺激計劃是否“退出”的爭議就開始了。
“退出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新加坡國務資政吳作棟說,如果過早退出經濟刺激計劃,對初露曙光的經濟復蘇來說是個打擊。但是,如果不退出,可能面臨通脹或者其他新問題。因此,何時退出仍是一個問題。
9月初,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似乎為這一爭論找到了共識。會議同意,各國繼續采取措施刺激經濟以保證全球經濟的持久復蘇和增長,并在經濟復蘇得到堅實確定以后以透明和可靠的進程退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認為,當前經濟下滑趨勢是止住了,但可能會在比較低的水平上維持一段時間。所謂“退出政策”現在還為時過早。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各個國家振興經濟的政策在完全復蘇之前,不要著急退出,也不要全球采取一致行動,各個國家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退出的時機。
“中國以明智的方式而不是可能導致房地產價格泡沫或通脹的方式刺激內需,這很重要。”吳作棟認為,中國應該調整結構,不能過度依賴出口,要更加注重以內需特別是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史蒂芬·羅奇建議,中國應該把更多的資金用于擴大國內消費,增加用于解決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就業等問題的開支。(執筆記者周英峰,參與采寫記者鄭曉奕、柳絲、劉軼芳、蔡擁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