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明
9月4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北京發布《2009年世界經濟和社會概覽》報告稱,為了減輕碳排放導致的負面影響,處于各種發展水平的國家都必須做出重大調整,發達國家必須投入比目前更多的資源和領導力量。
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成員、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鄒驥判斷,中國要實現比較高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幅只有5.5%),需要在2010年到2050年共累計增量投資14.2萬億美元,每年投資需占到當年GDP的7%。
鄒驥也指出,中國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發達國家的支持,比如工業領域關鍵的62項減排技術,其中43項核心技術需要發達國家轉讓。“這等于是我們要蹦起來才能實現的目標,不只是投資高,而且面臨發達國家技術鎖定不轉讓的瓶頸。”鄒驥說。
今年12月聯合國將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全球氣候大會,探索下一步全球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的途徑。但是,要減少全球的碳排放,需要付出巨大的投資成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此議題上的爭議曠日持久。
聯合國報告建議,目前需要盡早在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大規模追加投資,每年至少投入全球生產總值的1%,即5000億至6000億美元。“如果不采取這樣大膽的行動,那么對較‘骯臟’領域的投資可能會多延續幾十年。”
聯合國報告認為,高度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在過去兩百年來依靠大量碳排放拉動的工業增長,是目前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自19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增長中有四分之三來自發達國家,盡管其人口不到世界總人口的15%。富有國家不能轉讓足夠的資源和技術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大障礙。
為此,發達國家需要采取更為堅決的行動,在氣候問題上積極發揮領導作用,促進國際合作。但這也同樣需要發展中國家將更多資源調配到更為清潔的產業中,走新型可持續增長之路。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發達國家的支持。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的測算,預計從2010年到2050年,每個10年期間的中國經濟增速將逐步下降,2010-2010年的經濟增速會是6.2%,到2040-2050年會是3.4%,主要能源消耗的產業——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會從2005年的48%,下降到2050年的38%.
受此影響,按照目前的減排情況,205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約為69億噸標準煤,如果實現最激進的減排措施,可以達到2050年只有53億噸標準煤的水平。
不過,鄒驥指出,電力、建筑、交通、冶金、水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一些關鍵的減排技術中國并未掌握。比如第四代核電技術、生物質能發電、天然氣發電技術、煤氣化技術、智能電網、風力發電等。因此要實現2050年一次能源消耗只有53億噸標準煤的難度很大。
“對于發展中國家減排行動所產生的增量成本和需要的技術,發達國家應履行其在公約中的承諾,給以及時的充分的援助。”鄒驥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