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記者 李卓 北京報道
磨刀霍霍,鋼鐵產能過剩整治要大動干戈了。
價跌量漲 導火索
繼8月中旬被工信部著重要求“結構調整”以后,在8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鋼鐵”——又再度被當作“產能過剩”的代表行業予以提出。
正所謂沙場秋點兵,冊冊有鋼鐵,一個月內連遭兩次重要點名,政府的決心顯而易見。
“7月末至8月中旬以來,鋼鐵價格突然大幅下滑,而鋼價下跌的同時產能翻番。這是此次政府決策的重要導火索。”對此,蘭格鋼鐵分析師李釗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分析。
李釗指出:“7月份中國鋼鐵粗鋼單月產量就達5000萬噸,同比增長12.6%,1月~7月份實際粗鋼產量是3.17億噸,同比增長2.9%,這些都是政府始料未及的。尤其和去年年底計劃的在現有基礎上年減5億噸的目標來看,結果大相徑庭。并且,目前統計今年新開工項目已增長20%,如此推算,原來保守估計中國鋼鐵1億噸的產能過剩恐怕要翻番至2億噸。”
與此同時,工信部8月27日公布,鋼鐵庫存在連續4個月環比下降后出現回升:7月末26個大中城市5類主要鋼材品種社會庫存達944萬噸,環比上升48萬噸,升幅5.4%,這更加劇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整治的緊迫性。
時至9月,傳聞已久的《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更加令人期待。《條例》被認為是鋼鐵行業《產業振興規劃》外更為詳細進行兼并重組的操作細則。由此,繼組建五大鋼鐵集團以后,一場大規模重組并購、產能抑制的鋼鐵行業風暴又即將上演。
《條例》期待 五五分成
“實現政府、企業稅費‘五五分成’的利益分配”是眾人對預計9月出臺的《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條例》內容的最大期待。
由于牽涉稅收、就業等多個利益格局博弈,利益分配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是長期阻撓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巨大絆腳石,而《條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幫助掃除因稅收而產生的行政障礙。
李釗告訴記者,即將出臺的《條例》將充分考慮被兼并重組企業所在地政府的利益。被收購企業每年產生的利稅將可能按照“五五開”的方式,由兼并企業所在政府和被兼并企業所在地政府共同分成。通過這樣的利益再分配,將有效解決當地政府害怕鋼鐵企業被跨區域兼并重組后稅收落空的問題。
“其中‘鞍本重組’有望起到針對《條例》最先的表率作用。”李釗吐露。
記者獲悉,8月19日,鞍鋼董事長張曉剛在香港舉行的鞍鋼業績說明會上公開表示,鞍鋼和本鋼兩大集團一定會合并在一起,時間也不會太久。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預計9月出臺的《條例》是由工信部、發改委和中鋼協三方來完成,其中將重點參考中鋼協的意見。而鞍鋼董事長張曉剛的另外一個重要身份——中鋼協副會長,將為“鞍本重組”的進程起到一個巨大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樣,在有成功典型的表率下,鋼鐵產業的兼并重組一定取得新突破,非常值得期待!”李釗說。
中小鋼企 重在疏導
要抑制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必須實現“兼并重組”和“產能落后淘汰”的兩大路子。兼并重組難題在《條例》的可預期出臺下將得到很大緩解,而產能落后淘汰在新近又出現了新的情況。
8月25日,銀行聯合信息網發布研究報告稱,上半年,中國鋼鐵行業銷售毛利率僅為5.28%,較去年同期下降4.53個百分點,盈利能力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點。
報告顯示,上半年,大型鋼企銷售毛利率、銷售利潤率、資產報酬率分別是7.35%、3.39%和2.47%,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9.7%;中型鋼企成績最差,3項數據分別為3.67%、-0.11%和-0.06%,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02.84%;小型鋼企分別是6.72%、0.99%和0.77%,利潤總額同比下降70.14%。
從統計數據看:小型鋼企利潤總額同比下降最少,并且盈利能力大大超越了中型鋼企。
對此,一位市場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分析,小型鋼企之所以利潤總額同比下降最少,在于其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上更為靈活。一些大型鋼企由于判斷2009年鐵礦石漲價,在2008年進行了大量高價采購,以致無法及時消化,盈利下降,同時由于今年特殊的市場環境和國家監管環評的力度加強,不少大型鋼企停產檢修也造成了很大損失;而小鋼企,可以采取“即用即采購”的靈活方式控制成本,即使檢修停產,相對規模損失也小得多。
眾所周知,落后產能多數聚集在中小型鋼企,但是如此向好的利潤額度必然會激發企業進一步擴大產能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加倍阻撓國家產能落后淘汰的步伐。
“對于一些不符合條件、嚴重落后的違規企業可以堅決關閉,而其他中小型鋼企則需要重點疏導。通過疏導,鼓勵發揮各自生產專項、強項,同時加強監管,提高準入門檻和環保標準來實現淘汰的平和過渡。”李釗說。
“畢竟長期以來中小鋼企在提供社會就業以及對國家的經濟增長貢獻上不可小覷。并且對于已經上項目、且符合國家要求的中小鋼企來說,如果為控制產能強行關閉,不僅會造成國家資源浪費,而且會造成大批失業人群。所以還必須適度引導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過渡。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新形勢下國家加大產能過剩問題整治,鋼鐵企業的市場準入和環境監管都要比以往任何時候嚴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