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日電】清科研究中心2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申報創業板發行上市的企業中,本土私募基金的參與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很多知名外資創投卻未見身影。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表示,由于退出渠道的通暢以及已投資金的高效回籠,本土私募基金培育新企業的投資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境內資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資、本土退出”良性循環模式的逐漸成熟,這必將帶動我國本土私募基金行業迎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
根據證監會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8月中旬,共有115家申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通過初審,并獲得證監會發出的受理通知書。
清科研究中心在對其中94家企業分析后發現,有38家曾披露有私募投資,共計發生46起投資案例,分布于過去10年當中。據介紹,最早的一起投資案例是1999年金蝶集團獲得國際數據集團(IDG)的投資,最近一起投資是2009年國內首家輪胎信息化生產示范基地——青島賽輪股份獲得常州力合、新麟創投等的投資。
研究表明,在46起投資案例中,本土私募擁有絕對優勢,涉及投資32起,其中不乏本土創投明星,包括深圳創新投、達晨創投、招商科技、深港產學研、南海成長等。外資私募的身影也可以見到,涉及投資10起,包括蘭馨亞洲、殷庫資本等;此外,合資私募的投資有3起,中外聯合投資有1起。
值得注意的是,紅杉資本、經緯創投、智基創投等知名外資創投均未出現在此次創業板企業的名單中,出現明顯的“內盛外衰”現象。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日后國內政策環境的逐步優化,外資有限合伙人國民待遇問題的逐步解決,海外上市企業的逐步回歸,預計在不遠的將來,外資私募必將與本土機構共同收獲中國創業板。
清科研究中心是中國創業投資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專業研究機構,研究范圍涵蓋絕大部分活躍于中國地區的創投與私募投資機構、基金、管理人員及其投資組合公司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