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喆
近期,房企融資潮再起,IPO、增發、舉債等連續上演。表面上看,房企融資用于“囤地”的邏輯似乎并不成立。因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招拍掛”商業用地必須是企業的自有資金,房企IPO和增發的募集資金不能用于拿地。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流動的資金可以置換,而且,滾動開發模式更為土地儲備提供了合理性以及擴張的空間。在樓市和股市聯動的背景下,房地產熱會傳導至資本市場,點燃上市房企的“圈錢欲”,進而放大樓市和土地市場的資產泡沫。
今年以來,重點城市房價大幅上漲,主要緣于庫存消化后新增供應乏力。顯然,房企融資更應指向新房開工率。在半年報中,萬科明確表示,將大幅提高今年的新開工計劃。其擬重磅增發募資112億元,也是主要投向14個住宅項目的后續開發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龍頭公司在聲稱提高開工計劃的同時,儲地規模也在大幅攀升。監測數據顯示,1-7月,萬科、保利、中海等30家大型房地產企業新增土地儲備逐月放量,新增土地儲備建筑面積約2023萬平方米,新增土地儲備投資額約516億元。
受土地儲備規模擴張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上市房企雖然銷售大幅提升,但存貨總量不降反升。中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A股房地產企業存貨總量與年初基本持平,較去年同期增長近兩成;其中,在建產品和擬開發土地較年初明顯上升。從整體運營分析,房地產行業的總資產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也沒有明顯加快。
一般情況下,為提高凈資產收益率,大多數企業均圍繞銷售凈利率和資產周轉率做文章。由于自身開發模式的特殊性以及行業集中度偏低,近幾年來,多數房企追求毛利率遠勝于追求資產周轉率。這意味著維持“高價”成為了地產企業最常用的營銷手段。
更重要的是,我國仍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內涵價值的上漲是確定的趨勢。因此,房企融資和擴張土地儲備,是一種“戰略”考慮,背后有著長期的利益驅動;而提高開工率、加快銷售,僅僅是一種中近期策略。在行業景氣高漲時如此,在市場低迷時亦是如此。
這種“重儲地、輕開工”的模式,可以成為房地產行業調節供求關系、維持理想價格的重要手段,但隱藏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助漲的因素往往也是助跌的,如果房價在特定階段內快速上漲,那么,市場的波動也隨之加劇;而資產價格的上漲導致利率上行,大幅透支未來的泡沫也將破裂。從產業發展來看,過于依靠“提價”的增長模式顯然類似于“竭澤而漁”,不利于產業的長期健康運行。
因此,政府監管部門對土地利用的監管不能缺位。在增加供地的同時,應有效監測開發商土地利用進度,敦促開發商加快開工以增加當期供給;另外,還應放大保障性住房供給,穩定房價預期,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對于個別上市房企拿股市融資來的錢進行“囤地”的行為,更是要提高警惕,一經發現,要堅決打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