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于《浙江日報》錢時惕 2007年11月05日
人類歷史上迄今已完成三次大的技術革命。以蒸汽動力技術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上葉),使生產的技術方式機械化。以電力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使生產的技術方式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電氣化。以電子技術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使生產的技術方式在機械化、電氣化的基礎上自動化。
新科技革命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今方興未艾)在世界范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激光技術、新制造(加工)技術、空間開發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等高新技術群落的崛起。新科技革命就性質來言,屬于技術革命。按技術革命的時間順序排列,這次技術革命是第四次技術革命。與歷史上三次大的技術革命來比,這次技術革命呈現一系列特點。
主導技術以技術群落的形式出現。主導技術指的是代表某一歷史時期技術發展的趨勢與主流,影響到并推動著相關技術發展的那些技術。第一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是蒸汽動力技術,第二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是電力技術,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是電子技術。這一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不只一項,而是一個群落,即由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新制造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空間開發技術、海洋開發技術……構成的一個群落。這個群落之間有如下關系:新能原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分別對應著人類物質活動的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是整個技術系統的基礎;生物技術、空間開發技術、海洋開發技術代表著人類發展的三個方向:空間、海洋、復雜性領域(生命系統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復雜性領域);而激光技術、新制造(加工)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
宏大的技術體系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之上。與前三次技術革命相比,這次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廣闊,深厚得多。從縱向來說,其理論基礎為微觀粒子的量子理論,其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制造(加工)技術、激光技術等,分別用到不同層次(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等)的量子理論。從橫向來說,其理論基礎為復雜性科學,這種復雜性科學的成果、方法將為高新技術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主導技術群落的科學含量非常高。技術分為經驗性技術與科學性技術,因此,對技術而言它們存在著一個科學含量的問題。這一次技術革命呈現出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征。所以,這一次技術革命往往稱為新科技革命,其真實意義在于說明,這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群落的科學含量非常高。
使社會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包括生產的技術方式與社會生活方式兩個方面的信息化。生產方式分為生產的技術方式及生產的社會方式。生產的技術方式指的是生產過程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首先是生產工具)、生產方法(工藝、協作、分工等)以及它們的結合,生產的社會方式則主要指生產關系。第一次技術革命使生產的技術方式機械化,第二次技術革命使生產的技術方式機械化、電氣化,第三次技術革命使生產的技術方式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第四次技術革命使生產的技術方式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信息化。這次革命不僅使生產的技術方式信息化,而且使社會生活方式信息化,即使生產過程與社會生活過程同時成為信息流的運行過程。從而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