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建國六十周年經濟報道 > 正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解決溫飽之后,人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得憑票購買,在購物消費上只能把吃飽、穿暖作為最基本的消費標準。改革開放后,人民收入大幅提高,家庭生活消費貨幣性支出逐步增多,食品消費的貨幣性支出增量最大,增長速度最快。吃、穿、用在數量上得到滿足后,人們對質量有了更高追求。1952年,我省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僅有93元,到2007年,這個數字已達8102元。2007年,農民每百戶擁有洗衣機72.68臺、摩托車55.70輛、彩電102.05臺、電冰箱22.71臺、移動電話22.76部、電腦3.43臺、生活汽車0.86輛。
伴隨著商品的極大豐富和商業企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購物環境和商品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購物理念、購物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的消費行為已從溫飽型逐步向小康型邁進,消費心態也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952年 93元 1978年 275元 1988年 856元 1998年 3268元 2007年 8102元
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954年 70元 1978年 91元 1988年 354元 1998年 1057元 2007年 2683元
從“生存購物”到“享受購物”
看著孫子剛剛用貸款買回的新汽車,張老漢心里嘀咕: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太超前了,沒掙到手的錢都敢花,這在自己年輕時想都不敢想!
張老漢今年78歲,孫子小張1年前開了個小商店,生意還算紅火?粗鴮O子貸款買房、貸款買車,張老漢高興之余又擔心孫子不能按時還上貸款。在張老漢的思想里,別說是沒掙到手的錢,就是掙到手的錢也不能花光,過日子要有節余,不能顧了上頓不顧下頓。孫子的觀念則是,能掙敢花,趁年輕要享受生活,絕不能委屈自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購物觀念逐步發生著變化。購物正從“吃穿”向“住行”傾斜;從“掙多花少”的保守消費向“先花后掙”的超前消費轉變;從簡單的保障生存向適度享受轉變。人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購物支出越來越多,購買食品要綠色營養的、衣服要新潮高檔的、日用品要科技含量高的、家居擺設要有品位的……
吃,購買的食品從吃飽、吃好向綠色、營養化轉變。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供給制下基本停留在“吃飽”上,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購物票證廢除后的物質極大豐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F在,隨著商品的日益豐富,人們在吃飽之余,更注重吃營養、吃健康了。在購買食物上不只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提高。大眾化食品穩中趨減,營養、保健、方便食品涌入百姓家庭;主食所占比重日益讓位于蔬菜、果類和肉食品。魚蝦海鮮以及無污染安全營養綠色食品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穿,購買的服裝從顏色款式單一,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解放初期直至上世紀70年代初,人們的穿著以棉布料為主,顏色以藍、綠、黑、灰一統天下,一衣多季情況相當普遍,F在,人們購置衣服舍得花錢了,更加注重美觀、舒適,認品牌、求質量、要個性、趕時尚成為服裝消費的主流。
用,購買家庭耐用品從“老四件”向高科技、高檔化轉變。上世紀60年代,大多家庭只有簡陋的生活用品。上世紀70年代,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四大件”時髦耐用品進入家庭。改革開放后,電視機、冰箱、照相機、錄放像機、組合音響等快速進入居民家庭,家庭影院、家用電腦等享樂型家電開辟了家庭消費的新領域,F在,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等中高檔消費品大量、快速進入居民家庭。汽車這種奢侈消費品,也通過分期付款、貸款等多種消費方式走進居民家庭。享受型購物消費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明顯標志。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人們從為了生存購物,到為了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生活購物。從現金消費到刷卡,到分期付款、貸款消費,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
商場變遷:從“單一國營”到“外資入駐”
“現在在商場購物真正有上帝的感覺了。以前買東西憑票不說,貨物還不全。買東西還得看服務員的臉色!毕肫鹪缫郧,自己攥著購物票證擠著排隊購物的情形,張少賢大爺感慨地說。
張大爺回憶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太原只有五一百貨大樓、解放大樓、合作大樓、婦女兒童商廈幾家國營商場。
在農村,購物范圍基本鎖定在一村一個的供銷社。一有稀缺物品到貨,門前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今年51歲、1979年在南郊區北格供銷社當售貨員的張明蓮,對供銷社的變遷發展印象深刻。1982年冬天開始,張明蓮發現上班的路上多了一些經營日用百貨的小賣部,供銷社門前排隊的長龍不見了,貨開始有積壓了。
改革開放后,山西省的商業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批個體、私營業主進入商業領域。以太原市為例,海子邊市場的一大批個體戶迅速崛起;之后,中昌商場、貴都百貨、華宇、美特好、山姆士超市等一大批民營商業企業先后開張。2004年,中國零售業市場對外資全面放開。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進入山西,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燕莎入駐太原。目前,太原市的各種零售企業已達到4萬多家。
目前,由國際連鎖超市、大型購物中心、專營店、商品城,再加上居民小區的便利店等新業態組成的全新商業體系正在形成,山西的商場業態由單一的國營性質發展到私營、合資、外資并存,居民購物更舒適、更方便、更實惠了。
張大爺說,競爭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F在商場的環境和服務更加人性化了。有的還設立了無障礙空間和殘障廁所、母嬰休息室,有的設了顧客休息室、休閑娛樂室等,極大地方便了顧客。在激烈競爭面前,商家紛紛各出奇招刺激消費,有獎銷售、打折、促銷、積分回饋等形式,使消費者更快更新地掌握商品信息,消費者享受到了更多實惠。
商品供給:從“憑票購買”到“敞開供應”
“曾經,票證就是命根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只要能說出名字的生活用品,基本都要憑票證購買!奔易√秀~鑼灣,61歲的侯紅柏大媽這樣描述當年票證在生活中的地位。在那個苦澀的年代,商品皆需“憑票購買”。糧票、肉票、油票、布票甚至點心票等等,成為那個時代最鮮明的烙印。
拿最基本的吃來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只能維持“吃不飽,餓不死”的水平。侯大媽回憶說,剛參加工作時,每月只能領32斤供應糧,重體力工能領到36-39斤糧,困難時期家家戶戶的糧食都不夠吃。有一次,有消息說能用1斤糧票買6斤紅薯,大家紛紛半夜二三點就去排隊購買。肉也是憑票供應,買回的肉一次燉好,每次炒菜都放點,頓頓只能沾點肉味。
除了食品的缺乏,人們在穿、住、行等方面的條件也很差。上世紀七十年代,市場上的服裝款式和顏色極其單調,只有黑、灰、藍、綠幾種顏色!凹依锏牟计币舻酱汗澋臅r候,才舍得用來做新衣服、新被子。每人每年也只能做一件新衣服。”據侯大媽回憶,1970年,自己準備結婚時,供應的布票兩個人做衣服都不夠,自己做了身衣服后,愛人的衣服布料就不夠用了,衣領的背面、衣襯等,都只能用碎布拼。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種生活物資供應日益豐富。從1986年開始,很多糧票富裕的人家已經開始用糧票換東西了。1990年后,各種購物票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生活用品和服務由嚴重短缺發展到豐富充裕。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連衣裙,到上世紀90年代的突出穿衣個性,再到現在的混搭、穿出風采,穿出個性。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巨變,從吃飯穿衣這些老百姓最直接的基本生活需求上體現得更加具體真實。在物質極大豐富,敞開供應的今天,“憑票購買”的印記只是留存在老一代人中的回憶了。
享受宅生活 網購也快樂
足不出戶,林林總總的商品盡收眼底;敲敲鍵盤,心儀的物品便能送貨上門;即使不善言辭,也同樣可以成功競價……也許,這便是網上購物的魅力。
談到網購,心直口快的小郭滔滔不絕地說,愛逛商場似乎是女人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尤其是心情不是很爽的時候,更是大逛特逛,逛商場購物可以說是比我寫文字都來得快,也是我宣泄郁悶情緒的最好方式。但是很不喜歡商場擁擠嘈雜且讓人窒息的環境,以及商場的漫天要價。小郭說,明明同樣的商品,外面掛價100元,在商場至少就變成150元了,這還是謙虛的,沒有翻上幾番就很客氣地宰你沒商量了。
近幾年,隨著網絡的發達,網民“小郭們”日漸迷上了網購,網店經營多了起來。起初,還只是瞪著眼睛一邊觀望,不敢輕易涉險,生怕自己上當受騙,于是很多人采取了逛網上商城的觀望態度。“咱先看,不買還不行嗎?看看又不花錢。”小郭說,日子久了,那份蠢蠢欲動的購買欲日漸膨脹,在見到一款商場價值千元而拍拍網上僅賣600元的靴子的時候,小郭小試了下牛刀,僅僅三四天的功夫,靴子就送到了其手中。嘗到甜頭的小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安安穩穩地做起了宅女,常常是聽著音樂,喝著咖啡,享受著和朋友網聊的快樂,還不停瀏覽著網店,那滋味兩個字“美哉”。如今,在她的帶動下,單位很多女同事都做了網店的忠實顧客,大到筆記本電腦、照相機音像視頻,小到耳墜掛件,老年用品兒童物件應有盡有。CNNIC在其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熱點調查報告》中顯示:在我國有17.9%的網民在半年內有過網絡購物經歷,有過網絡購物經歷的被訪者中有超過90%的人今后會繼續進行網絡購物;有63.7%沒有購物經歷的網民表示今后會嘗試網絡購物。
當然,俗話說林子一大什么鳥都有,網絡亦是如此。很多人都有過網絡上當受騙的經歷,還好國家越來越開始重視網民的權益,針對網購的政策也將出臺。相信在正確地選擇了有誠信保證商家的前提下,網購也一定會與在市場上購物一樣輕松愉快。不信,你試試?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本報記者 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