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日前,中國銀監會下發了一份《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要求,如果商業銀行持有其他銀行的次級債,需要從該銀行的附屬資本中扣除。
8月27日,國內一家大型銀行資金部負責人告訴本報,這意味著銀監會將對現行的銀行間互持所發行的次級債補充資本金模式,進行收緊,而銀行或將不得不另覓次級債買家,資金實力雄厚的保險機構將被視為認購的主力軍。
有保險市場人士分析,如果銀監會真的對銀行間互持次級債進行“設限”,數量高達數千億的銀行次級債會轉讓給非銀行機構,如其利率達不到大額協議存款或國債央票的水平,保險資金未必會“動心”。
險資“救兵”身份凸顯
記者了解到,上述“銀監會考慮將銀行交叉持有的次級債從附屬資本中扣除”的消息,在驚動各大銀行的同時,也在保險業內引起喧囂。
上海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稱:“如果銀行交叉持債收緊,銀行很可能會搬更多保險機構作為救兵,這對保險業是利好。”
據介紹,目前除銀行外,保險公司是銀行次級債最大的買家,大概占三四成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保險公司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另一方面是保險資金對于投資產品的流動性要求并不很高。尤其今年銀行次級債發行高潮掀起,保險公司參與認購越發頻繁。
“2004年、2005年那波銀行次級債發行時,保險公司參與的比例基本都不到50%,今年參與的力度很大。”一家中型保險機構資金運行部負責人表示,不過深層次的原因并非保險公司看好銀行次級債的利率,而是今年銀行加大了推銷力度,此外保險公司今年也有發行次級債的需求,需要與銀行互相捧場。
不過,銀行說服保險公司掏錢認購其所發行的次級債也有難度。一家城市商業銀行上海分行的相關人士坦言:“從目前來看,銀行次級債對保險資金吸引力較小,相對企業債利率較低,且流動性較差,又不能做質押抵押。銀行發次級債一般都定價偏高、利率偏低,除非銀行愿意放下身段提高利率,這就要看銀行是否愿意付出這個成本。”
保險業內人士也表示,保險公司投資商業銀行次級債的投資規模有相應的限制,總持有量不得超過總資產的8%,購買單一銀行的次級債不超過上月總資產的1%,單期品種不得超過該品種發行量的20%。
銀行保險互相博弈
記者從保險公司獲得消息,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千億次級債轉讓潮,保險機構已經有了更多的談判權。
“如果銀行愿意把利率提高,那我們就愿意買,否則,我們也有其他選擇。”8月28日,一家中小型保險公司債券市場投資負責人如是告訴本報,“從趨勢來看,國債收益率還會繼續走高,相對來說更具吸引力,反正整個債券市場機會很多,發行量也很大。”
據了解,截至7月,商業銀行債券余額為5653億元,其中,商業銀行發行的次級債為4287.5億元。而在今年上半年的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曾指出,目前保險業約有1萬億的保險資金待配,這意味著,如果銀行間的次級債轉讓到非銀行機構,保險資金是完全有能力去消化這些銀行次級債的。
國泰君安金融業分析師厲雅敏認為,銀行次級債的轉讓需要時間,也需要利益的交換。厲雅敏分析,之前銀行互持次級債的部分原因是保險公司沒有太大興趣或能力承接這么大的量,所以轉讓需要時間,而銀行也需要和保險公司進行利益交換,比如給予保險公司大額協議存款更有吸引力的利率等。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除了上述在大額協議存款上需要銀行做出讓步之外,在銀保渠道的兼業代理銷售保險產品上,銀行的手續費也需要做出讓步。此前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產品,因為手續費要價太高,保險公司的銀保產品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所以保險公司從去年開始就壓縮銀保銷售的規模,不得已而為之,現在對于保險機構而言,或許是一個翻盤的機會。”8月28日,一家大型保險機構銀保部負責人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