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聲音又起。
這兩天,針對開發商“供地不足導致房價飛漲”的攻擊,國土部的專家們做出了密集回應,代表觀點是:政府年年供的地都綽綽有余,是開發商自個兒把地囤在了那里。而對國土部的說法,開發商以更加強硬的態度給回了過去,代表觀點是:如果明天地價下跌,開發商就不會囤地,其實開發商預期的是明年后年土地供應不足,所以囤地是一種必須。
按開發商的邏輯,供地不足,那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情”,供地充足,囤地又是一種“必須”,他們之所以還跳著腳“威脅”政府供地再供地,很簡單,是指望“今天”既能買到好地而且還能買得便宜,這好比中游既要求上游可勁兒開閘放水,又建起一溜大壩把給下游供水以及給水定價的主動權撈到自己手里。
真正奇怪的是,國土部的專家跟地方政府的官員們明明聲稱“每年供的地開發商都建不完”,“40家知名開發商6年來拿的地57%未形成實際供應”;明明知道開發商會囤地,“出讓給他們1億平方米住宅建設用地他們能馬上囤掉7000萬平方米”;明明高舉數據說全國買而未用的、超過10億平方米的存量地開發商使上五年、八年都有富余,現在開發商拿地幾乎全部為了囤地,而清理閑置土地遠比多供土地更能解決高房價問題——但幾乎每個地方都宣布,要進一步加大建設用地的供應,而且咱們也能看到,地方政府這方面的行動確實很積極,這是什么原因?是希望安撫輿情?是希望擺脫詬病?還是希望能奇跡般地把開發商這個沒底兒的桶給灌滿了、讓他們暫時“吃”不下去?也許都是原因,但也許都不是主要原因。
以上海為例,本周有報道曝出了這樣的數據:截至2009年8月7日,上海通過公開“招拍掛”,已成交913.3萬平方米的地,落袋217個億的土地出讓金(在上海的兩翼,杭州和南京的供地也以每天進賬億金的速度在進行)。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年,上海賣地收入是154個億,而2009年前7個月,就遠超2008年全年的成績。而上海市土地學會近期一次內部會議上還傳來了這樣的消息:下半年,上海預計可供應住宅地塊土地約120幅、1196公頃,這個數字是上半年的3倍。資料顯示,2007年是上海公開土地出讓市場的歷史最高位,全年土地出讓收入約390個億,看今年這勢頭,創歷史新高幾乎沒有任何問題。但與此同時,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卻坦言,眼下上海“批而未用”的住宅用地其實還有1077公頃。
嚴查囤地的文件哪兒都在發,清理閑置土地的“風暴”每年也都在搞,但咱們能看到的最大的動靜不是誰重罰賣出去長草的地,而是地一塊接一塊地賣了出去(至于是不是賣去長草沒人知道,但漲價是肯定的)。有學者這樣毫不留情地評點各地紅紅火火的賣地:此輪各地加大土地供應,并非為了平抑房價,而是地方政府想在樓市的“大好形勢”下抓緊推地,趕上這撥兒政府制造的“行情”,以緩解前一段兒政府財政收入的吃緊。
政府供地的真正動機是開發商囤地的真正動力。吵架,來回來去,僅僅是因為誰都不樂意高房價這口大黑鍋蹭到自己,吵來吵去只有一句話是真理:“如果明天地價下跌,開發商就不會囤地”,但“明天地價下跌”,偏偏是政府跟開發商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這一點,開發商比誰都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