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點報記者 李 婷
“來自制造業、信貸和避險三方的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樓市,必然導致股價和樓價上半年的暴漲。”
被譽為“民企殺手”的經濟學者郎咸平又將其置身于論戰的漩渦中。在“炮轟” TCL、海爾等國內知名企業之后,他將“槍口”指向了中國實體經濟。
8月23日,在2009鑫苑——文化之旅論壇上,郎咸平對中國經濟的病癥進行剖析。他認為,中國當前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制造業危機”;如果不對流動性進行收緊,中國很可能滑入經濟滯漲的深淵。
“股漲、樓熱”的背后
“中國經濟已經是火燒眉毛,經濟增長下滑,國家領導四處調查,經濟學家們都在為穩定中國經濟找藥方。”郎咸平一開場就拋出了大量的事例。
然而,中國股市、樓市率先在全球反彈,汽車、奢侈品市場的升溫速度也令人驚嘆。
面對“一冷、一熱”的非正常現象,郎咸平指出,中國實體經濟的現狀是:中國經濟已經生病了。股市泡沫、樓市泡沫的本質病因就是制造業危機開始了。
他指出,從2006年開始,中國投資環境開始惡化,受匯率上漲、成本上漲、勞動合同法推行、宏觀調控推行的誤判、出口退稅誤判和稅費增加這6大因素的沖擊,導致中國制造業的投資環境更加惡化和產能過剩。“即使沒有金融海嘯,中國的經濟危機已漸成定局。”
在郎咸平看來,以制造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對繼續投資自己所處的產業失去信心,轉而將資金投入樓市和股市,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大牛市。
另一方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低利率政策,使得貨幣的流動性日益加劇。
“今年上半年7.37萬億元的巨量銀行信貸資金,制造業投資環境惡化及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解決,握有大量資金的投資人也只有把熱錢投入股市、樓市。”郎咸平舉例說,自一季度后,全國樓市開始瘋漲,交易量大幅增長,這就是大量避險資金進入樓市的原因。
“當然,信貸資金又是受政策影響最敏感的,只要政策稍微一調整,就會有大量資金集中進場或退市,這就造成了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對于近期滬深股指的震蕩調整,郎咸平如此解釋。
“當前中國經濟的兩大病癥,一是制造業經營環境持續惡化,二是產能過剩。如果病癥沒有解決,企業就算手上有錢也不敢投資實體經濟。”郎咸平認為,來自制造業資金、信貸資金和避險資金三方大量資金進入股市、樓市,必然導致了上半年的價格暴漲。
中國低估了蕭條
在現代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里,消費所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有些甚至超過70%。“而我們有將近70%的產能,卻只有30%左右的力量消費。”
在郎咸平看來,中國的GDP增量,大多是由鋼筋水泥給堆出來的。而并不是廣大企業盈利績效的反映,而消費的不足導致了產能嚴重過剩。
“金融危機爆發前,由于歐美等國家龐大的消費需求而吸收了我國的過剩產能,并未顯現出來;而金融海嘯來襲,使得這些國家也捂緊錢袋子,問題也就此凸顯。”郎咸平說,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中國外貿。
“出口環境惡化,導致沿海大批倒閉潮的出現,一些生產、加工工廠難以為繼,投資環境更加惡化,喪失信心的企業投資實體經濟的熱情也不斷地減弱。”
“基礎設施建設多是一錘子買賣。”他認為,然而大搞基礎建設將導致制造業的產能更加過剩。
“金融危機不是最大危機,危機是金融危機見底了以后該怎么辦?”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郎咸平有些悲觀:中國正在遭遇從未碰到的大蕭條,而目前最大的危機是對大蕭條的認識不足和低估。
“美國雖然在狂印美元,但它實際市場貨幣增加量才達9%,而中國已大大超過這個數據。”郎咸平直言,中國應及時收緊流動性,否則將面臨陷于經濟滯漲的可能。
“在原有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只會加劇產能過剩;消費的真實情況是人均儲蓄很低,居民不敢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有限;而出口還沒有看到復蘇跡象。”郎咸平表示,需要給“三駕馬車”注入活力。
“中國經濟的病因在于投資環境有待改善。”郎咸平指出,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及時、徹底地調整產業結構,想方設法擴大內需。
再拋“6+1”理論
“誰是制造業大國?是美國而非中國,為什么?因為從2005年開始,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 ‘產業鏈戰爭’的時代。”郎咸平解釋原因。
雖然我國一直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但是從國際分工來看,我國的制造業不僅單單是整個產業鏈條的第一環節,而且還正是處在價值較低的產業鏈條環節。”郎咸平說。
為了改變命運,中國各級政府不遺余力推動產業升級,無法忍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低利潤率,甚至提出了,“淘汰傳統行業,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口號。
郎咸平表示,這一的觀點讓很多人進入了誤區。
在“產業鏈戰爭”時代,任何企業還想通過廉價勞動力站起來,像以前那樣,“我告訴你那不行,因為產業鏈戰爭不允許你那樣做。”郎咸平形容說,這是“血淋淋”的現實。
“中國所謂玩具行業或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毛利率低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勞動密集型,而是因為它在整條產業鏈當中定位有問題,定位錯誤。”
在他看來,無論傳統行業還是高科技行業,要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不是從控制勞動力成本開始,而是要從高效整合 “6+1”產業鏈開始,這也是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所謂6+1產業模式,即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6”大流程,而“1”則指純粹的制造業,是這一產業模式中的最初的環節。
產品巨額利潤基本被后六個流程所壟斷,而“1”環節的利潤率是很低的,所以,不管中國的企業是生產玩具、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如果繼續做“1”,發達國家就可透過其他的六大環節把中國企業的利潤吸干。郎咸平強調。
對于河南制造業乃至河南整體經濟的未來升級轉型,郎咸平提出了他的“產業鏈”理論,并給出了建議。
“企業首先要抓住優勢資產進行就地轉移,此外還要學會完善產業鏈,但這并不是簡單地收購物流、零售等環節,而是要走上一條高效整合之路,并贏得定價權。”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