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建國六十周年經濟報道 > 正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水運事業不斷取得跨越式發展,水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有效服務。
——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矚目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交通運輸十分落后,基礎設施數量少、質量差、等級低、布局偏。5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內河航道建設掀起高潮,197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迎來了第一次港口建設高潮。改革開放后,國家進一步加大了資金投入,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目前,形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優勢互補的港口體系,沿海港口基本建成煤、礦、油、箱、糧五大運輸系統,具備靠泊裝卸30萬噸級散貨船、35萬噸級油輪、1萬標準箱集裝箱船的能力,內河航道基本形成“兩橫一縱兩網”的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水運供給能力顯著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國港口生產性泊位3.1萬個,是1949年的193倍,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從無到有,發展到1416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3萬公里,是1949年的1.7倍。
——水路運輸生產增長迅猛
新中國成立初期,水路運輸船舶品種單一、噸位小、技術落后,僅有輪駁船4000多艘、帆船30萬艘。水路客貨運輸量很小,港口裝卸主要依靠人挑肩扛,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僅1000萬噸。
經過60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海運船隊躍居世界第4位,擁有輪駁船18.4萬艘、1.24億載重噸,分別為1949年的41倍、310倍。運輸船舶基本實現大型化、專業化,全面淘汰了帆船、掛槳機船和水泥質船;中遠集團船舶總運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中遠、中海集裝箱船隊運力雙雙進入世界十強。我國大陸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水路貨物運輸量為29.5億噸,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70億噸,分別是1949年的116倍和700倍,億噸大港達到16個,7個大陸港口進入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近10多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年吞吐量于2007年首次突破1億標箱。
——水運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水路運輸服務效率顯著提升,港口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部分主要港口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主要集裝箱港口的裝卸效率屢創新高。在世界海運快速發展,全球部分港口能力緊張的狀況下,我國主要港口始終提供了高效、便捷、暢通的服務,還能為國外貨源提供港口中轉服務。我國國際和沿海水路運輸航線多達幾千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2000余條。水運安全和應急能力不斷增強,建立了港口設施保安體系,水路運輸應急反應機制逐步健全,有力地保障了迎峰度夏和特殊時期的煤炭、原油等重點物資運輸,確保了國家經濟高效、安全運行。
——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基本建立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水運市場體系。80年代初期,國家出臺了鼓勵民營企業和個人從事船舶運輸的政策,積極推進水運投資和經營主體多元化,建立公平準入和競爭秩序,全面放開國內水路運輸價格和港口內貿貨物裝卸作業價格,打破地區和部門封鎖,在國際船舶代理、理貨等服務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推進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規范的法人治理。目前,我國水路運輸經營者達10萬家,港口企業1.6萬家。
水運法規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形成了以《海商法》、《港口法》為龍頭,以《國際海運條例》、《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航道管理條例》為骨架和一系列配套部門規章組成的水運法規體系。
水運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一些重大工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港口建設、航道整治、裝卸工藝、裝備產品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形成了大型專業化碼頭建設成套技術,攻克了大型深水航道建設部分關鍵技術,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為世界上巨型復雜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范。信息化水平不斷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初見成效,運輸組織技術明顯提高。
我國高度重視水運特別是內河航運的發展,充分發揮內河航運占地少、污染小、環境友好、社會效益突出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內河航運發展的方針和政策。不斷擴大內河航運建設資金規模,加快以長江黃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建設,積極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加快京杭運河船舶更新改造,使內河航運這一古老的運輸方式煥發了新的活力。長江干線、京杭運河已成為世界上運輸規模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運河。
臺灣海峽是兩岸和亞太地區海上運輸的交通要道。1997年,海峽兩岸試點直航序幕的拉開,打破了兩岸近50年無商船直接往來的歷史。2008年簽署了《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并舉行了海峽兩岸海上直航首航儀式,實現了兩岸間海運的全面、雙向、直航。海峽兩岸海上直航降低了時間和貿易成本,為兩岸經濟貿易和人員往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運輸服務。
我國已發展成世界港口大國、航運大國和集裝箱運輸大國,有力地促進了沿江沿海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加速了港口城市和區域經濟的崛起,水運成為我國溝通國內外的重要橋梁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戰略通道,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水路貨物運輸量、貨物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分別占12%和63%,承擔了9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內河干線和沿海水運在“北煤南運”、“北糧南運”、油礦中轉等大宗貨物運輸中發揮了主通道作用,對產業布局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8年底,我國與世界主要海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海運協定,連續10屆當選為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水運開放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拓展了我國對外開放的領域和程度,樹立了良好的海運大國形象,在世界海運界的地位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世界海運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世界海運需求總量、集裝箱需求和鐵礦石進口最大的國家。
展望未來,我國水運業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內河航運,不斷開拓海洋運輸,努力提升做好“三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