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杜艷
伴隨著7.73萬億銀行信貸的出爐,一場范圍廣泛的信貸審查和調研正由多部委并行推進。貸款投向成為審查的焦點,而焦點中的焦點是各級政府的投融資平臺。
目前,審計署已向商業銀行下發通知,將對銀行參與政府投融資平臺融資的情況進行審計。同時,審計署對部分國有銀行及政策性銀行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信貸審計已在進行中。
無獨有偶,近日,相關監管部門也對銀行信貸投向展開現場和非現場檢查。其中,政府投融資平臺同樣是調查重點。此外,還涉及房地產信貸等。
商業銀行人士透露,近期檢查頻頻,除了部委檢查外,銀行的自查也在進行中。
多部委密集調研
8月20日,某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已經根據審計署的審查內容發文給下屬分支機構,務必提交向政府投融資平臺發放信貸的詳情,以備審計署的后期審計。
這些情況包括: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授信總額、已發放貸款、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政府融資平臺的資產負債情況、該級地方財政收入、當地GDP等信息。
此文件被層層傳達,并將最終結果全部匯總到總行。為了清晰界定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內涵,通知還直接給出了當地城市轄內包含的所有政府類融資平臺的名稱,包括區縣級。
在審計署轟轟烈烈的專項審計前奏敲響之時,銀行監管部門的信貸投向調研也在進行之中,但對不同銀行的調研內容略有不同。其中,對股份制銀行的信貸投向調查,包含了房地產信貸情況等。
某地方監管部門人士透露,對國有銀行的調研主要是政府投融資平臺。“已經做了兩次了。第一次時間很緊,主要是找當地政府部門要數據,但由于時間緊,做的不是很全面。第二次是專門從銀行收集數據。”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商業銀行人士透露,央行也在進行信貸投向的調研和摸底。事實上,早在6月25日前后,央行就已經牽頭銀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做過短期信貸投向調研,調研內容亦鎖定為政府投融資平臺。
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
多部委不謀而合的信貸投向檢查并非巧合,實際意在摸底信貸急速擴張后的真實風險。而政府投融資平臺之所以成為審查對象,與其上半年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較大及其蘊含的風險密切相關。
在信貸、城投債、企業債等多種融資工具催生下,政府類融資平臺正在經歷一個急速的“擴杠桿化”過程,資產負債率急速提高。
某商業銀行做了一個統計,截至5月底,全國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已經達到5.26萬億元。
寧波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其上半年的新增貸款中幾乎全是政府背景類企業的,占比達到80%以上。
但由于政府融資平臺的特殊定位和性質,信貸高度集中向這個群體后,其蘊含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投向政府融資平臺的信貸通常具有以下共性:期限中長期,利率下浮,信用貸款為主,政府出具承諾函保證還款,投資項目一般盈利不佳甚至沒有盈利,未來還貸來源主要來自政府土地出讓收益等。
某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高級經理告訴記者,政府融資平臺的最大風險在于財務不透明,有的公司根本沒有財務報表,銀行很難判斷其真實的信用風險。即使提供了財務報表,由于非貨幣出資占據很大部分,政府靠注入多種資產來做大資產盤子,導致其真實資產評估較難。
另一家國有銀行浙江省分行公司業務部人士透露,上半年政府融資平臺成為各家銀行瘋搶的對象,其議價能力空前提高,不少政府融資平臺甚至根本不向銀行出具財務報表,“實在要不來,銀行也就算了”。
這表明,銀行實際上大大放寬了審貸標準。在激烈競爭的信貸投放浪潮中,“財務狀況高度不透明”的政府投融資平臺,基本得到了銀行基準利率下浮的優惠。
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對于政府融資平臺類公司的貸款風險主要看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但問題是,幾乎沒有地方政府向商業銀行出具過財政收支表,而旗下政府投融資平臺個數繁多,其匯總的隱性負債到底多少,有無超過其償債能力,恐無人能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