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云 趙紅梅 胡蓉萍
江蘇從事金屬制品貿易的時老板上周在當地的銀行跑了一圈,結果還是沒貸到款,因為銀行答復“沒錢”。
中國銀行一家分行的信貸員王峰,最近很閑。“終于可以休息一下了,這個月,我們沒有信貸指標”。
這是2009年8月信貸市場的景況,不再喧鬧,甚至有些靜寂。
靜寂的信貸市場卻攪動了股市——由于預期信貸政策會緊縮,從而資金趨緊,股市在上周一創出本年度最大跌幅。在進入8月的15個交易日中,上證指數下跌20%左右。
上周,坊間流傳本月新增信貸預計5000億元的消息也再次引起爭論,信貸政策到底是“微調”還是“收緊”、資金流動性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在今年的前六個月,共新增貸款7.37萬億元,平均每月的新增信貸量都在一萬億以上。從萬億到5000億,甚至更少,信貸政策究竟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貸款銳減背后
7月份,各家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559億元,比6月份銳減了約1萬億。
由此,市場開始擔心,新增貸款的大幅下降是否影響中國經濟剛剛出現的向好局勢,同時,可能造成資金流動的緊張。
本報獲悉,目前監管層已經從不同的層面開始評估上半年信貸效果,但 “今年究竟要發出幾萬億的信貸才能夠完成‘保8’的重任,以及放出了這么多的信貸要付出什么代價?”一位接近中國人民銀行的人士透露,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在最近的一個月里,央行在不同場合5次發表聲明稱,目前僅僅是微調,“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改變。8月7日,發改委、財政部、央行三部委高官更是聯合表態:當前宏觀政策的積極取向不會改變。
一位中行總行對公部客戶經理告訴本報,信貸確實是收緊了很多,“自上半年以來我們的信貸投放確實超出了原定任務很多,目前基本是‘只收不貸’,并為明年項目做一些儲備。”
招行浙江分行對公部人士表示,8月中旬,總行通知下發各分行,要求進行貸款規模控制,原則上“只收不貸”,基本已停止對新項目的授信放貸。
事實上,信貸政策調整的跡象最初來自6月底,央行開始在公開市場大規模回籠資金,并且上調3個月央票的利率。此后幾周里,央行針對中行、招行、光大等上半年信貸較快的銀行開出規模總計1000億元的定向央票。
“時隔兩年重啟這一帶有懲罰性的工具等于明白無誤的告訴市場,信貸多了。”一位商業銀行人士表示。
“管理層對上半年貸款增長過快一直都是警覺的”,一位接近銀監會的人士說。銀監會在6月和7月分別組織針對信貸安全的專項調查,檢查重點包括票據空轉、假按揭和貸款流向等。
在監管層的推動要求下,從7月份,多家銀行開始了對信貸的摸底自查。一位大型商業銀行公司部人士告訴本報,現在已經有銀行放不出款來了,比如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聽說是前七個月放貸過猛,監管層對他們貸款規模進行了限制。”
失控還是正軌?
信貸現在的局面與今年上半年信貸突飛猛進式的增長不無關系。
09年第一季度末,央行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人民幣新增貸款達到4.58萬億元,同比多增3.25萬億元,占全年信貸指標的90%以上。盡管如此,天量信貸對應的GDP增長6.1%。當時有專家暗示,經濟增長率實際上還要更低。出口、消費均萎靡不振。此外,由于財政收入的下滑,對于監管層而言,如果想要“保增長”,貨幣政策是手中不多的工具。這就成為監管層延續信貸“強心針”政策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佐軍博士告訴本報,在中央09年的計劃中,按照GDP增長8%的目標,加上通貨膨脹4%的目標,再加上2個點的適度寬松,年初對M2的供給設計是大約17%,對應的信貸增長5萬億以上。
但在實際操作中,銀行信貸大門打開的遠比預想的要大得多。
4月份開始,一季度信貸量稍微落后的中行突然發力,發放3600億的信貸一躍成為四大行之首。而在一季度后知后覺的中小商業銀行開始奮起直追。帶有地方信用保障的地方基礎設施項目成為第二輪爭搶的目標。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將觸角延伸至縣市一級地方融資平臺,出于競爭原因,利率還會下浮。
在此基礎上,二季度新增信貸余額達到7.4萬億。
同期GDP增長達到7.9%,距離保8的目標僅一線之隔。
不過,實體經濟數據依然不盡如人意。在釋放出7萬億資金的情況下,6月份CPI同比下降1.7%,PPI同比下降7.8%,分別創近十年來低點。
與此相對應的是,上半年資產價格(尤其是股市和房市)卻一路飆升。上半年國內A股指數一路上行,上證綜指從年初的1,880.72一路上攀至3478.01,上漲約85%。房地產市場不僅擺脫之前低迷狀態,某些地區甚至出現報復性反彈,價格竟然超過了07年中的歷史高位。
最新出版的《中國人大》雜志刊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文章指出,今年上半年執行結果M2增長28.5%,貸款增長7.37萬億元。已經大大超過了年初的目標。如果從2003年至2007年來看,商業銀行上半年的貸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至70%,五年平均下來是65.5%。依照這個比例,今年的信貸總量將達到11.1萬億元,全年的貸款增長幅度將達35%以上。
吳曉靈警示,如果全年放出來11萬億元的貸款,會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兩難選擇
不過,接近決策層人士指出,“目前看來,貨幣供給與GDP增長還是正相關的,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投資對經濟和就業本身的帶動還是比較大。目前,經濟正處于翻轉到復蘇的關鍵時期,如果要完成保8的任務在這個時候信貸政策肯定不會松動。”
不過,來自市場各個層面的聲音質疑:究竟多少信貸量才能對應保8的目標?CPI持續負值而資產價格飆升令不少學者懷疑信貸資金并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中,而是流入了資產市場。
更令市場擔心的是,信貸天量增長導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失衡。
數據顯示,上半年,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中接近50%投放到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三大行業。而中小企業和支農貸款盡管增速較快但總量還相對較小,銀行的積極性不高。
研究表明,在信貸推動下,投資增長中,國有和集體直接控制的投資同比增速為48.5%,而其他成分企業的投資活動合計同比增速為24.8%,低于過去十年平均水平。
“由于依靠背后信貸支持,諸多行業的大量國企展開了并購民營企業的風潮。在缺錢少訂單的情況下,也有不少民營老板苦撐不住不得不將自己經營多年的企業變現。”一位做鋼材貿易的民營企業老板說。
在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信貸投放結構的不合理可能導致社會就業機會減少,收入分配惡化的惡果。
該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告訴本報,新增的投資(包含信貸)高度集中于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部門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如不加以調整,保增長的政策可能和保就業的政策發生沖突。
“而資產價格膨脹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這種收入分配的惡化。”他說。
吳曉靈主張寬松信貸政策應及時考慮退出。她指出,美、歐央行實行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主要是加大基礎貨幣投放,替補商業銀行信貸的不足。這些操作是短期的,世界主要國家中央銀行都在考慮尋找恰當的時點,改變目前數量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尋找退出的時機。而我國創造貨幣的,不是中央銀行的短期操作,是商業銀行的長期投入。目前中長期貸款占比達到51%,長期貸款的大量投入帶來了極大的難題。不繼續增加貸款供應,必然有一批項目要斷掉資金鏈,成為爛尾工程;繼續按照現在的速度投放貨幣,就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
“中央銀行現在已經處于兩難狀態,如果我們不盡早統一思想認識,盡早采取措施,就會錯失良機。”吳曉靈指出。
同時,銀監會擔心的則是天量新增貸款的帶來的壞賬風險。在銀監會的調查中顯示,今年大量的信貸投放到了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中,很多商業銀行信貸操作人員盲目樂觀的認為地方政府信用比較可靠。但實際上,這些地方融資平臺負債率高,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規范。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資金,形成多頭。而銀行對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擔保承諾情況根本不清楚,甚至地方政府對自己的融資平臺的負債情況都不清楚。
時間窗口
更重要的是,“信貸政策的關鍵不是今年,而是明年是否還會繼續維持8%的增長率,是否會調整保增長的單一目標到多個目標。”李佐軍說。
何帆則認為,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就應該調低經濟增長率的目標,為市場力量對實體經濟結構失衡的自發調整留下空間。在經濟刺激方面更多的倚重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
不過,太平洋證券宏觀分析師周明劍指出,即便不考慮保8的問題,信貸政策也是面臨騎虎難下的境地。一方面,大量長期在建項目需要持續的信貸資金投入,這部分信貸已經綁定了未來的信貸。而另一方面,按照中央4萬億投資計劃,2009年中央公共投資今年增4875億,而明年也就是2010年安排5885億新增投資。按照這個比例來看,明年信貸的配套不會低于今年。
李佐軍則認為,即便總量上無法控制,但對信貸結構也一定會做出調整。在他看來,信貸從結構上來講,12大產業振興規劃是否會造成進一步產能過剩值得警惕,因此信貸會強調更多更有利于帶動產生新增長潛力的行業。例如新能源、環保、新一代IT產業,綠色制造業,文化傳媒產業,醫藥保健業,現代農業等。從區域上來看,在全國范圍內業會均衡一些。
而接近決策層的人士告訴本報,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為明年的經濟工作最終定調的時候,如果信貸政策作出調整,那將會是時間窗口。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