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梅新育
在這場據說是為了防止進口中國輪胎損害美國國內輪胎產業的特保案中,強硬主張制裁中國輪胎的似乎只有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業界代表則多數持反對意見,從代表中小制造商和維修、回收企業的美國輪胎產業協會,到代表分銷、零售業者的美國輪胎自由公平貿易聯盟,再到剛剛表態的美國第二大輪胎制造商固鉑輪胎(Coopertire),莫不如此。
放到國際生產重組轉移的背景上考察,出現這種局面實不足為奇。如同其它幾乎所有制造業門類一樣,美國輪胎產業在全球化年代在整個世界市場上開展了生產能力的重組轉移,勞動密集型的夕陽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生產向新興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同一制造業內部的低端產品生產能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生產向高端產品轉移。就剛剛表態反對對華特保的美國第二大輪胎制造商固鉑輪胎而言,其在華投資已逾2500萬美元,亞太總部也落戶上海。雖然在美國國內還有4家工廠,另在墨西哥有一家工廠,但該公司在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工廠卻是與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蘇昆山設立的合資工廠。該公司在華工廠具有較高的出口傾向,固鉑中國輪胎出口占比45%,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特別是2008年投產的昆山工廠,按建廠時與當地政府的約定,建廠后前5年內生產的輪胎全部出口。
美國輪胎市場可以劃分為汽車制造商市場(OEM market)和替換胎市場(replacement market)兩個細分市場,其中后者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市場:一流尖端品牌構成的高端市場(又稱“一級梯隊市場”),次要品牌構成的中檔市場(又稱“二級梯隊市場”),以及由其他眾多較低知名度品牌構成的低端市場(“三級梯隊市場”),美國國內絕大多數制造商(雖然不是全部)在中國對美出口涉案產品前就放棄了三級梯隊市場,并謀求在一級梯隊市場和二級梯隊市場獲取更高的利潤。這場國際生產重組轉移的結果是此案涉案進口產品與美國國產消費輪胎基本上分別面向不同的細分市場,相互之間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從中國進口的涉案產品面向美國替換胎市場的第三梯隊市場銷售,而美國國內產業的產品主要向汽車制造商市場銷售,兼顧替換胎市場的一級梯隊市場,彼此并不發生競爭。重組進程必然會造成部分工廠關閉,但此時關閉工廠本身就是一種健康的表現,與所謂“產業損害”風馬牛不相及。
正由于美國進口中國輪胎增長是其輪胎產業產能跨國重組轉移的結果,所以對華輪胎特保無助于減少進口。因為進口輪胎所面向的三級梯隊市場消費者對價格因素高度敏感,即使限制進口,他們在預算約束下也只會轉向從其它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盡管成本、質量可能稍遜于中國制造),而不會轉向國產的一級梯隊市場產品。在實踐中,泰國、巴西等國對美輪胎出口也已在高速增長,按美方統計,2007年美國從巴西進口輪胎數量、金額分別增長42.81%、59.34%,比從中國進口增幅分別高0.96個、23.37個百分點。
資本轉移相對容易,勞動力轉移相對困難,生產重組轉移中的矛盾和利益沖突由此而生。要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出路在于用技術培訓等工具幫助勞動力更順暢地轉移,而不是徒勞地企圖阻止產能重組轉移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