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雅
“大馬路、大廣場是現在很多城市和城鎮的通病,有的市政府門前修的廣場比天安門廣場還大,浪費了很多土地,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趙冠謙說。
小城鎮飛速突進,卻難以在跑贏GDP和創建人居環境間找準平衡。日前,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以下簡稱“人居環境委員會”)將烏審旗定為全國首座中國人居環境示范城鎮,以期這個資源富集、生態脆弱的典型的小城鎮能夠成為西部小城鎮人居環境的樣板。
烏審旗是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和陜西榆林、寧夏接壤的一座旗縣(相當于縣城規模),歸屬鄂爾多斯市管轄。同榆林、鄂爾多斯一樣,這里盛產羊毛、煤礦、稀土、天然氣等資源,四大資源被簡稱為“羊煤土氣”。
雖然地處中國版圖西部的毛烏素沙漠腹地,但這里并不是一片貧瘠的黃土地。事實上,烏審旗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因植樹造林、抵御風沙、改造自然環境,與大寨齊名,有“農業學大寨,牧區學烏審召”之稱。但在隨后改革開放的若干年里,他卻逐漸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淡出,直到最近幾年,一批資源能源企業在此聚集,才重新喚起了人們的注意。如今,這個總共不過10萬人口的小縣城,在7月26日發布的《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中,排名西部百強縣第33位。
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開彥表示,選擇烏審旗作為試點,除了其代表了西部城鎮的典型特征,還考慮到了當地政府想要改變城鎮面貌的迫切性。
在烏審旗,面積達5萬平方米、湖底以混凝土澆筑的鴻沁湖,60米高的湖心噴泉,號稱“中西合璧”的“烏審之脊”蘇力德碑,十多天前剛剛鋪設的路燈,顯示了當地政府美化城市景觀的迫切心態。
今年,這個縣城要在城鎮建設上投入60億元來改善城市面貌。這對于一個10萬人口的小城鎮而言,不啻于一筆巨款。但是,人居環境委對該旗政府原先的城鎮總體規劃方案并不滿意,因此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議,例如號召“全民植樹”等。
建設部原副部長劉志峰援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109個鎮的調研結果說,目前,占全國總人口42%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縣城以下的小城鎮中,小城鎮吸納的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40%左右。
小城鎮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也面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過度依靠土地投入發展經濟、環境污染等迫在眉睫的問題。
2007年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988元,建制鎮只有396元;小城鎮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為城市的2倍;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62.87%,小城鎮只有1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62.03%,而90%的建制鎮垃圾沒有無害化處理。
劉志峰說,我國歷年的垃圾堆存量超過60億噸,侵占了約80萬畝的土地,而且每年還在以8%的速度增長。全國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有1/4的城市不得不把解決垃圾危機的途徑延伸到農村。
這也和發達國家小城鎮的面貌形成了鮮明反差。
2008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啟動《城鎮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研究》項目課題,負責實施的人居環境委提出了城鎮人居環境評估9個指標體系,包括“城鄉統籌與社會發展;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居住環境與社區服務、城市防災與公共安全、建筑科技與節能減排、地域文化與城市特色、城市管理與公眾參與”等要點。在烏審旗的人居環境試點中,便采用了這套指標體系。
開彥向記者表示,此舉旨在解決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不過他亦表示,目前人居環境規劃需要在各地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操作,并非法定意義上的規劃,而是作為法定規劃的補充,因此其約束效力有待加強。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