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局勢下,文化創意產業逆勢而上。隨著劉老根大舞臺紅遍大江南北,本山傳媒憑借“快樂文化”打造了中國民間文化的產業鏈。創辦藝術團、組建影視公司、投資藝術學院,伴隨著爭議的“本山現象”引發了各界的關注與熱議。
近日,趙本山走進貴州衛視《論道》節目現場,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共同探討金融危機下的文化創意產業。
趙本山:自稱“搞公關”的董事長
隨著本山傳媒公司的興旺發展,趙本山本人也完成了從喜劇演員到文化商人的轉型。談到這些,趙本山表示,并沒有覺得轉換了身份,“人們在公司里叫董事長,其實我就公司里搞公關的,一切事情有些不好辦的事兒,就得我出頭辦。”
就是這樣一位自稱“搞公關的”董事長,在人員管理方面卻有他獨特的辦法。趙本山稱自己的這群弟子都是“野生的”,“就像野牛一樣的,你要套在車上他指定就把車給你拽翻了,需要一段感情溝通,藝術的標準溝通,包括人情世故的溝通,情感的溝通,我在這個時候費了很多心,”趙本山說,“我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沒有跟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長。我晚上有時候住在基地,誰心里不舒服了,有什么想法了,有什么困難了,都找我,要辦事兒辦事兒,要錢拿錢。”
趙本山表示,無論哪個學生離開,他都不會找麻煩,“我覺得更多的人,包括父母跟兄弟,最能傷害他們感情的只不過就是利益”,趙本山說,“我們把利益應該放在所有交往的第一位,比方說公司上回去了一個人,說我要來工作了,我最不愛聽的就是說我就想跟你干,你一分不給我我都跟你干,這是個假話,我不想聽假話。我想聽到的是我掙多少錢,我干多少活。”
龍永圖稱贊說,“這才是國際上非常透明的公司治理。”
龍永圖:文化產品必須要市場接受
龍永圖認為,文化產品也像工廠產品一樣,要看市場買不買帳,他說,“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應該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從貧困走向了溫飽,過去需要解決的,主要是吃飯的問題,現在主要解決精神糧食的問題,而且我們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候,我們整個社會承受的壓力太大了,我們的老百姓,包括我們的大學生找工作,我們的下崗工人找工作,包括像我們這些人,看起來也是非常風光的,實際上我們的壓力很大的,人們總要找一種,釋放壓力的辦法,所以我就覺得我們的社會需要快樂,這個快樂就是你們的市場。”
龍永圖還指出,文化產品應當適銷對路,自己博取市場,他說,“我們現在很多文化團體,就是靠政府貼錢,靠政府包場,靠大企業包場,這有什么意思,這叫什么文化演出呢?這個文化演出的最高明之處,就是能從觀眾的口袋里面,把錢掏出來,而且讓人家,高高興興的掏錢,這就像企業家一樣。”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貴州衛視8月8日晚21點30分,《論道》——《趙本山·制造快樂》,重播時間:8月15日中午12點40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