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內需的產業結構和國家利好的經濟刺激計劃是其經濟保持高位增長的支點■實習生薛蓮
近期,全國31個省市區(不含港澳臺)的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其中,蒙、津、川等14個省市區的GDP同比增幅超過10%(含10%),蒙、津均以16.2%的增幅位居全國首位。在增幅過兩位數的14個省市區中,中西部地區有10個,占到了71%,東部沿海有津、蘇兩省市,東北有吉、遼兩省。
重型化的產業結構是保持高位增長的主要原因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些地方GDP能以兩位數增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以上14個省份大多處于中西部地區,其經濟的外向度比東南沿海地區的省份要低,由此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比較小。第二,國家有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振興規劃的經濟刺激政策更有利于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云中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陳秀山認為,構成這14個省份GDP增幅過兩位數的支撐點主要是其面向內需的產業結構,這不僅使其相對受外需萎縮影響較小,而且更多地能從以投資為主體的擴大內需戰略中得益。
據了解,這些省份的產業大都集中在能源、基礎原材料等領域,產業結構相對重型化、產業組織相對大型化、國有經濟成分相對較大,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沒有經濟外向度高的東部省份大,加之國內需求的恢復要快于外部需求,所以其經濟能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
“在工業化階段上,這些省份絕大多數均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水平遠低于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的上海、北京,經濟增長內在動力更為充足,加之東部省份陸續對中西部地區省份進行產業轉移,這些都構成了他們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張可云對本報表示。
陳秀山還認為,經過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中西部省份開始崛起,一直以來積累了比較好的基礎,特別是在基礎原材料、能源、大宗農產品等領域,現在到了一個理想的增長時期,這也是這些省份能在經濟危機的困境下保持高位增長的原因之一。
經濟熱點北上
數據顯示,內蒙古上半年GDP達3512.84億元,天津則為3154.85億元,兩者均以16.2%的增幅位居全國首位,顯示出經濟熱點北上。
陳秀山認為,內蒙古經濟增速居首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能源、基礎原材料的開發在經濟中占的比重大;二是有全國知名品牌和全國性的企業,輻射力和影響力大;而天津的經濟增速貢獻主要是來自于濱海新區,加上天津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改造。
劉云中也對本報表示,“內蒙古經濟高位增長主要是由于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天津則是得益于濱海新區的大規模建設。”
“內蒙古今年上半年增長較快是近些年來的延續,主要得益于其作為全國能源重工業基地的國家戰略及其特色資源和品牌產品,另外與其原有經濟總量較低也有關系。天津則主要是得益于國家實施濱海新區增長極戰略及空客等一系列大項目的支撐引領。”張可云對本報表示。
陳秀山同時表示,雖然內蒙古和天津增幅相同,但兩者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的發展時期是不同的:內蒙古處于工業化中期,以基礎原材料、能源為主;天津主要是以現代制造業、金融服務、海運物流為主,整個經濟結構的水平和質量更高,但天津的經濟總量小,對全國的影響還有限。
蘇、浙差距懸殊
江蘇、浙江二省同處東南沿海,而且地理位置毗鄰,但據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兩省的實際經濟狀況相差懸殊:江蘇的GDP為15530億元,同比增幅11.2%,而浙江的GDP為10044億元,同比增幅則為6.3%。
“這主要是因為二者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同。相對浙江來講,江蘇經濟外向程度較低,產業結構重型化、產業組織大型化程度較高,國有經濟成分大,另外,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張可云表示。
陳秀山則認為,浙江經濟的外向度更高,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為主,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更大。而江蘇有重化工業,產業技術水平和技術含量比浙江高,經濟基礎也比浙江要好。
下半年企穩向好的基礎穩固
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均表示,上述14個省市區下半年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穩固,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緩和和好轉,加之國家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漸奏效,這些省市區在上半年利好的基礎上會發展得更穩更好。
同時陳秀山還表示,我們在看見這些省份經濟增長可喜的一面時,更要注意研究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關注這些省份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是依靠投資還是消費抑或是技術進步,哪些方面對其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大;二是從產業角度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傳統的資源型產業支撐還是依靠產業升級、技術水平提升;三是從東部省份轉移到中西部省份的企業對環境有什么影響以及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