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中財辦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7日預計,2009年農民收入增速在6%左右。
2008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較2007年增長8%。在接受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陳錫文坦言,今年要實現6%的增速困難仍然很大。
在談及農業對外開放政策時,陳錫文表示:“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外資的進入威脅到了中國農業的健康發展”。而在論及耕地保護政策時,他更細致地算了一筆賬,并感慨“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還是認識不足”。
農民收入增長三障礙
經濟觀察報:今年農民收入增長形勢怎樣?
陳錫文:盡管遭受金融危機,出現了農民工返鄉等不利因素,但是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增長開局良好。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達到8.2%。我個人憑感覺預計,今年收入增速在4%以上,在6%左右。
當然,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主要看后面幾個月的自然災害情況,尤其是東北地區的早霜凍,還有城市經濟的復蘇狀況。說實話,達到6%的增速困難仍然很大,主要是一些體制性的障礙還沒有消除。
第一個是城鄉二元結構還有待進一步破解。我在多個場合講過,應該抓緊研究農民工融入城市化的問題,這不僅僅涉及到戶籍,還涉及到住房、社會保障、勞動技能等一系列問題。解決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
去年黨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惟一一個數量化的指標,就是從2009年開始到2020年,用12年的時間使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也就是5.95%的年增長率。實現這個目標困難很大,即使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速仍然會低于城鎮居民。換句話說,如果不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到了2020年,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還會不斷拉大。
第二個障礙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落后。農民無法獲得外部服務,只能自己提供,這導致他們生產和生活的成本很高。舉個例子,我今年去農村調研糧食收購價上調的問題,發現國家每斤糧食提價一毛,這部分錢基本沒能流入農民的口袋。為什么?他們需要一家一戶去糧庫排隊賣糧,這個成本太高了,農民很煩,糧庫也很累。沒辦法,他們就把糧食賣給糧販子,結果這一毛錢大部分就流到這些糧販子手里了。
有的地方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吸引一些公司企業到農村去。但事實上很多企業到了農村之后就買下農民的地搞農場,農民給他們打工。
短期來看,農民的收入確實有增長,但問題很大。國外也鼓勵資本進入農業,這些資本和企業主要是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而不是越俎代庖替換農民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資本下鄉應該鼓勵,但是下鄉之后你不能去拿走農民的土地。
第三個障礙是,政府對農業的保護和補貼制度還有待完善,同時政府還應該對農產品市場價格進行合理調控,保證農民既增產又增收。今年的四大糧農補貼總額達到了1230.8億元,這還不包括養豬、養牛等的小額補貼,糧食托市收購政策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我們之前幾十年欠賬太多。
農業不能對外資關上大門
經濟觀察報:最近兩年,民間對于外資進入中國農業和糧食領域的質疑比較多,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陳錫文:首先應該承認,中國農業的發展,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是改革和開放政策共同作用的成果。引進國外的資本和技術、積極參與國際市場,使中國農業受益非常大。
現在公眾對于外資和開放有一些擔心,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食用油領域,有的數據說外資控制著中國70%的食用油產能,現在一線的幾個大品牌都有外資的背景,而且中國絕大部分的大豆依賴進口,2008年大豆進口量達到3800多萬噸,今年可能會達到4000萬噸,就連堅持用國產大豆的九三油脂都開始大規模進口大豆了。
現在一些外資企業又在嘗試進入糧食加工行業。一些人擔心,他們會不會壟斷中國的糧食加工業?在這個基礎上會不會向上游的農業生產和下游的食品供應進一步滲透?
農業生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糧食安全問題也確實值得重視。但是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外資的進入威脅到了中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即使大家提到最多的大豆問題,2008年中國大豆產量突破1700萬噸,不像他們說的“大豆淪陷”那么恐怖。
應該說,中國大規模進口大豆,是我們基于國內資源稟賦的一個戰略選擇。我們有限的水土資源需要優先保障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剩下的土地沒法生產足夠的大豆怎么辦?進口大豆就可以幫助我們彌補國內資源短板。我們去年進口了3800萬噸大豆,這相當于進口了2.5億畝耕地和相應的光熱資源。今后,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們必然的現實選擇。
再比如說有的人擔心外資壟斷糧食加工業的問題。應該說,各國對于壟斷都有很多的應對辦法,我們國家也有反壟斷法。不必特別擔心這個問題。
在農業的問題上,我們還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都不可偏廢。所以,農業不能對外資簡單地關上大門。我的看法,中國的農業開放應該堅定不移。當然了,要把握一個“度”。資源掌握在誰手里?加工流通能力掌握在誰手里?這兩個問題需要給予注意。
18億畝紅線不可動搖
經濟觀察報:天則經濟研究所曾發布過一份報告,認為中國應該放棄18億畝耕地紅線。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陳錫文:不久前我曾經跟茅于軾老先生當面交流過這個問題。
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需要一點基本的專業知識,否則就會空談。
茅老先生反復向我強調的是,中國目前有18億畝耕地,如果算上雙季和三季復種,折合有23.5億畝。他就問我:“這么多土地,能生產多少糧食?”
23億畝是不錯的,但是我們每年需要生產1萬億斤糧食——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按照目前畝產660斤的單產水平,需要大概16億畝耕地。但是,另外7.5億畝是要去生產蔬菜、水果、油料等等農副產品的,其中蔬菜需要2.7億畝,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需要2億畝,還有其他很多農副產品,都需要在這有限的土地上生產,這些產品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事實上現在23.5億畝耕地已經遠遠不夠用了。因為耕地緊缺,我們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農產品:2008年進口3800萬噸大豆相當于2.5億畝耕地,進口813萬噸油脂相又當于2億畝,進口的棉花相當于5000萬畝……
這簡單一算,我們需要28億畝耕地才能勉強養活13億老百姓,可是我們手頭現在僅有18億畝。我的感覺,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還是認識不足。
(本文未經陳錫文本人審閱,訪談全文見經濟觀察網)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