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預調和微調
□ 本報記者 包興安
“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政策正面臨‘緊’和‘松’的雙向需求。”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指出,為了防止資產價格進一步上漲和可能的通脹壓力,貨幣政策需要適當收緊;但鞏固經濟復蘇又要求保持寬松的政策基調基本不變。
權衡利弊,宋立認為,在宏觀調控重點從“保增長”到“調結構”逐漸轉換之際,貨幣政策應從總量擴張轉到結構優化上來。但為了不傷及尚未完全啟動的民間投資等市場化需求,貨幣政策不能進行方向性調整,而是要適時進行必要的預調和微調。
這種預調和微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適當控制房貸和可能進入股市的短期貸款,同時適當調節政府投資引致的信貸投放,從總量上控制大中型銀行的信貸投放。
作為危機管理時期的特殊需要,自貨幣政策定調“適度寬松”以來,短短半年間,中國貨幣信貸尤其是新增貸款大開“閘門”,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的企穩回升,但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宋立表示,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微調、預調,按照目前的貸款節奏,全年新增貸款或將達到九到十萬億元,明顯超過合意水平。
上半年,中國新增貸款創下7.37萬億元人民幣的天量,引發市場對流動性過于充裕的擔憂。宋立表示,中國貨幣政策眼下正面臨兩難選擇,需在促進經濟自主回升和防范風險之間實現艱難平衡。
宋立直言,當前中國新增貸款總量偏多、貨幣供應增長偏快,雖然目前尚未造成現實的通脹壓力,但對信貸結構、及其對資產價格、資產質量等的不利影響需給予高度關注。
在全球經濟低迷之際,上半年,中國經濟以7.1%的增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對此,宋立表示,中國經濟基本企穩回升,表明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及時、有效并較為適度的,需要繼續執行,但面臨的潛在風險也需要加以關注。
宋立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止跌回升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驅動的外生性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經濟復蘇既不牢固也不均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