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盡管很多人不服氣,但是董藩舉出的論據卻是很有說服力:“在我國,房地產不僅是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還是先導產業,直接間接拉動了1/4的GDP。”由此看來,“房地產興則中國興,房地產衰則中國衰”似乎也言之成理。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去年下半年房價下跌拖累宏觀經濟時,沒見到有房地產行業或者代言人出來“領罪”;國家經濟稍有好轉的時候,倒見他們四處慶功。到底是房地產曾經綁架了中國經濟?還是正在拯救中國經濟?
當然,開發商是有驕傲的資本的。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341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7%;商品房銷售額15800億元,同比增長53.0%。而上半年全國GDP增速只有7.1%,就是飽受質疑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1.2%也是大大落后——與之相比,商品房銷售額的增速可謂驚人。
更實質的問題是,房價的超速增長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緩慢蠕動的對比,再次暴露出了房地產行業 “回暖”,更像是不可持續的“回光返照”: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永遠跟不上房價的飛速上漲步伐,房地產就像一個“吸金器”,消耗居民的收入,將許多買房人再次“綁架”成“房奴”。房價飛速上漲在透支了人們購買力的同時,讓人們的收入感受指數在收入實際增長的情況下仍然下降為-8.6%,由此還會降低人們的消費欲望,使消費指數也遠遠跟不上。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房地產行業能推動GDP,那又有什么意義呢?建立在鋼筋水泥上的GDP,無論如何堅硬也只會是生活里的煩惱泡沫。開發商總拿房地產是人們的剛性需求來為房價的不斷上漲打氣,可是,當遇到人們的口袋癟癟時,再有剛性的需要,又哪來的資金支撐呢?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但目前短暫的房地產行業“回暖”并不是“系鈴人”所為。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為5381億元,同比增長32.6%;個人按揭貸款2829億元,增長63.1%。由此,上半年進入房地產的信貸資金超過8000億元。這些數據清晰地說明了,房地產行業的“陽春”,既不是房地產開發商審時度勢主動讓利,也不是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刺激起的有效需求,而仍然是在信貸資金支撐下的 “繁榮”。房價如果繼續無限度上漲,則會繃緊了信貸資金維系的脆弱供需鏈條,孕育新的金融風險則會將稍有起色的國民經濟再次拉向深淵。
國家采取寬松的經濟政策,開放信貸資金,旨在激活有效需求,使房地產行業在壓縮水分、刺破泡沫之后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而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在吸引各路資金進入,甚至吸掉企業正常的生產資金進入時,也是在危害其他行業。
如果開發商仍然抱著暴利不放,冀望國家的政策能夠保證房地產業的“吸金”功能永久運行,那就顯然沒有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吸取教訓,所謂的“房地產正在拯救中國”則更像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催眠術——但愿他們能從這種囈語似的自我陶醉中醒來,正視潛在的危機。因為一旦房地產強行進入新一輪調整而拖累實體經濟,進而造成企業倒閉的話,遭殃還有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