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時鋒
用不了多久,三峽總公司會改為三峽集團,從一個工程項目辦向集團化公司作出轉變。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中國長江三峽開發工程總公司(下稱“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如此透露。
首要功能還是防洪
當記者來到三峽總公司時,正值長江夏汛,滔滔江水由西至東滾滾奔流,三峽工程左右岸電站全部的26臺機組均并網運行。
1993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一錘定音5個月后,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三峽總公司,并由其正式開始了建造三峽的歷史性使命。歷時17年,中國長江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已經完成。
接受采訪前,李永安特意查看了一下近日的發電情況,整個三峽工程日發電大約4億千瓦時,一個電站就撐起了幾乎全國1/25用電需求。
實際上,三峽的發電效益從2003年三峽電站實現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時就已經開始顯現。截至2008年底,三峽電站累計發電2885.16億千瓦時,累計實現含稅銷售收入726.28億元。
發電效益只是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的一部分,如果僅僅為了發電效益,國家也不會歷經幾十年的反復論證才準予修建。
三峽工程是多目標、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等多方面效益,但三峽首要功能還是防洪。
三峽工程所處的宜昌,為長江上游和長江中下游的分界點。宜昌而下,自古水患頻繁。
在三峽工程建成前,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過低,尤其是荊江河段行洪能力不足,所謂“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據歷史記載,自漢初至清末2000多年間,長江曾發生大小洪災214次,平均約十年一次,是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
三峽工程所處的位置,正好可以控制下游荊江95%的流量。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通過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自2006年初期蓄水至156米以來,三峽工程開始初步發揮防洪效益。在2008年試驗性蓄水至172米后,三峽工程已經具備了正式防洪運用的條件。
同時,立壩蓄水,使得重慶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通航條件得到大大改善,萬噸級船隊可以從重慶直達上海。
三峽公司內部有一項測算,三峽工程建成后,水路運輸成本降低約三分之一。目前,從重慶走長江往東,每噸公里約成本0.033元,與之相對應,鐵路是每噸公里0.16元,公路是每噸公里0.48元,長江的黃金水道的價值在大規模、長距離運輸的時代才真正顯現。
三峽的通航能力號稱“6年超過22年”,因為從2003年開始蓄水到2009年6月,6年累計過壩的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當時設計的單向通航能力到2030年是5000萬噸。如果經濟復蘇得快,我估計,到2010年,將提前20年達到5000萬噸的通航能力,發展航運事業帶來的裨益是巨大的。”李永安說。
到了冬季枯水季節,長江上游來水不能滿足航運需求時,三峽又及時加大三峽水庫下泄流量,增加中下游通航水深,以滿足中下游通航的要求,并緩解長江中下游用水緊張的狀況。
對于水電企業來說,水即是錢。蓄水所產生的發電收益和放水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客觀上存在一定矛盾,公益性功能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對經營性功能構成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峽總公司是一個承擔特殊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
“雙零目標”
國內外壩工界有一句名言:“無壩不裂縫”,尤其是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實屬平常。2000年冬季,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出現裂縫。雖然這些裂縫是表面或表層裂縫,但國務院和三峽總公司立即將國內17名知名專家請到壩上“會診”,根據專家們的意見,采取了4道處理措施,做到萬無一失,直到專家檢查認定已沒有隱患。
后來,國務院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潘家錚院士在現場對三峽工程進行質量檢查后說道:“三期工程期間施工的右岸大壩,共計500余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未發現一條裂縫。”
對于三峽工程,國務院三峽建委派出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每年兩次赴現場對三峽工程建設質量進行檢查和指導,目前已經作出了20次報告。
專家組提出,將不留隱患作為三峽工程質量的最低標準和基本原則。而三峽總公司則按照這個要求,把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雙零目標”進一步提高,以零缺陷實現零質量事故,以零安全違章保證零安全事故。
在李永安看來,在科技力量作為質量保障之外,與時俱進是管理要訣。不斷完善質量保證體系是質量的基礎,理念意識是質量管理精髓,營造工程質量文化是質量管理的靈魂。
1635萬美元技術轉讓費
三峽之后,龍灘、小灣、拉西瓦、瀑布溝、溪洛渡和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的立項和實施,基本都仿效了三峽工程項目法人制、資本金制度等。
而且,國內建設了那么多水電,從三峽工程開始才真正重視生態環境,也為后來興建水電站樹立了標本。
另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是,三峽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國內企業掌握了自主設計、制造70萬千瓦水輪機組的核心技術,為后來國內巨型水電站建設打下了自主創新的基礎。
1996年6月,三峽左岸電站14臺70萬千瓦機組一次性國際招標采購,為確保核心技術轉讓完全到位,三峽總公司充分發揮業主的統籌和主導作用,在機組招標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必須”:投標者必須與中國制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全面轉讓核心技術,培訓中方技術人員;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于合同總價的25%,14臺機組中的最后2臺必須以中國企業為主制造。為此,三峽總公司支付了1635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
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和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技術受讓方,與三峽總公司緊密配合協作,研制了國內自主設計、自主制造的70萬千瓦水電機組。
自主研發的70萬千瓦機組還不是終點。李永安透露,三峽總公司還將在未來的白鶴灘水電站中采用百萬千瓦級的水輪機組。而且,百萬機組還將成為三峽總公司獲得境外水電總承包的利器。
“為什么要推動百萬機組的開發,一方面是白鶴灘的建設條件可以支撐百萬機組,達到降低工程投資的目的,而且未來國內外都有百萬機組的需求,我們要聯合國內廠家投標,都要有自己的能力。”長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誠進一步解釋說,“試制百萬機組,一要依托實體工程,二要立足國內的制造企業。”
還有三個三峽
行至2009年,除國務院三峽建委決定緩建的升船機工程和擴建的地下電站外,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建成,當初為了建設三峽工程而成立的三峽總公司必須謀劃戰略轉型。
早在2004年,三峽總公司對公司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編制了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規劃最顯著的特點是突出主業做強做大,戰略規劃明確: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以大型水電開發和運營為主的清潔能源集團。
走好以長江流域水電開發的主線,三峽總公司已經將建設重點由三峽大壩轉向了金沙江下游的滾動開發。
三峽總公司在金沙江下游河段布局了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四個梯級水電站。四個電站均為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總裝機容量約4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
“金沙江電站,你可以記住這樣‘五個四’的概念,即四座電站、4000萬的裝機、4000億的投資、40萬的移民再加上我們‘四個一’的建設理念。”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沙先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除了這兩個三峽外,為打造清潔能源集團,三峽總公司還將經營觸角插入了新能源行業,也在試圖建立一個“新能源三峽”。
2006年,三峽總公司開始在浙江和江蘇開發陸上風電項目,獲得了江蘇響水20萬千瓦風電項目和浙江慈溪5萬千瓦風電項目開發權。經過近三年的建設,慈溪風電項目已經全部并網發電,響水風電項目已進入風機安裝高峰。同時還開展了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前期及施工技術研究,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海上風電課題研究。
去年年末,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又并入了三峽總公司,使得三峽總公司間接參股了新疆風能有限責任公司和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搶占了國內風機制造的龍頭地位,并在風場開發和運營方面極具競爭力。
此外,公司積極與云南、內蒙古、甘肅、新疆、江蘇等省、自治區和有關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簽署了一系列合作開發協議,逐步介入太陽能、核電、新型煤化工等新業務領域,初步形成了綜合性清潔能源集團發展的格局。
未來產融路
三峽總公司資產總額達2241.79億元,投產和在建裝機容量約為4500萬千瓦,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水電企業。
但就是這樣一個巨型電力企業,其資產負債率只有約30%,同五大電力集團超過80%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相比,三峽總公司龐大的現金流無疑給予市場無窮的想象空間。
在采訪中,李永安并不諱言公司今后要走產融結合的道路。但他同時提示說,進入金融是有風險的,而且國資委對三峽總公司的主業管理也有嚴格監管。
作為老水電人,李永安深知水電投資籌措之難,而且擺在三峽總公司面前的還有四個水電站、一批新能源和海外項目需要投資。
“我們更多考慮的,還是要有穩健的財務狀況,要具備持續發展的空間,要為未來的發展留出空間。所以,財務狀況有嚴格監控。”李永安解釋說,“按照內部的研究,三峽總公司資產負債率最高不能超過60%,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最高的負債率也只有54%左右,下一步的建設中財務負債率可能會走高,但我們會控制,不超過60%。”
除了保證內部資金充裕,現有三峽債券和三峽總公司控股的長江電力也將繼續成為三峽總公司的融資渠道。
自2008年5月以來,三峽總公司啟動了主營業務整體上市工作。以長江電力為平臺,將三峽工程全部發電資產以及相關的專業化公司資產注入上市公司,三峽工程防洪、航運等公益性資產繼續保留在三峽總公司,減少關聯交易,理順功能定位,實現集團化改制的戰略目標。
“從長遠方案看,產融結合的道路是要走的,同時要有這方面嚴格的制度。”李永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