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正在休假的沃爾沃(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蔣嵐,手機始終處于無法接通狀態。這位一直想扭轉濟南華沃卡車有限公司(中國重汽集團和沃爾沃成立的合資公司)命運的總裁或許并不知道,由于德國曼公司(MAN)攪局,華沃的命運或許已無法扭轉。
此前一天深夜,德國曼公司和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中國重汽(03808.HK)]簽訂協議,前者斥資60.48億港元(約合53億元人民幣)獲得后者25%股權加一股股份。“曼公司收購中國重汽股權,意味著重汽行業新的格局形成,重卡行業從瘋狂的跑馬圈地時代,進入了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聯手鞏固陣地伺機出擊的時代。”知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吸金獸
“曼公司是與中國重卡行業產銷第一的企業合作,付出點代價是正常的!”7月16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重汽人士說:“現在中國市場蒸蒸日上,跟我們合作錯不了。”
一度讓沃爾沃也只能忍氣吞聲的中國重汽渾身釋放的“霸氣”,讓世界重卡前三強的德國曼公司也不得不以溢價的方式進入。據悉,此筆交易每股轉股股份的轉股價以及每股已發行股份的購買價,均約為8.76港元,較公司停牌前最后收市價每股7.51港元溢價約16.6%。
此前,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在2008年11月上市后募集資金90億港元,此次中國重汽向曼公司發行股票所得款項凈額約為51.89億港元,短短一年多時間,中國重汽就如同吸金獸一樣,將140多億港元納入囊中。
德國曼公司付出了巨額代價之后,也僅僅只擁有25%股權,而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汽集團)依然會保持對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51%的控股,擁有上市公司絕對的話語權。而且7月16日復盤之后,中國重汽大漲三成,擁有絕對控股權的重汽集團獲益頗豐。西南證券汽車分析師董建華說:“德國曼公司對于全球重卡市場舉重若輕,通過引入曼公司,對于中國重汽不僅僅是完美的融資戰役,而且會對中國重汽未來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事實上,對于曼公司的此次入股,中國重汽所在地山東省相關部門也頗為重視。在推動濰柴動力、山推、山東汽車集團整合為山東重工集團之后,已經被國家列為“四小”之一,鼓勵在區域內進行并購重組的中國重汽,是國家發改委和山東地方政府的一項大事。中國重汽相關人士也表示:“各級部門對這次融資非常重視,山東省省委書記姜異康也親臨簽字現場。”顯然,中國重汽在獲得曼公司大量資金之后,其隨后進行重組或者區域內并購的實力也大大增強。
技術流
“其實中國重汽是一個虛弱的怪獸,如果沒有曼公司的進入,他們未來的發展會遇到極大的問題。”賈新光說,“濰柴動力和中國重汽分家之后,中國重汽發展最大的弱點就是發動機的技術。”
2005年,中國重汽與濰柴股權紛爭逐漸升溫,最終在2006年3月20日,山東國資委頒布文件稱:“將中國重汽原持有的100%濰柴廠股權劃轉至山東省國資委直接持有。”由此,濰柴和中國重汽正式分家,但雙方的恩怨并沒有了斷。
濰柴在大馬力重卡用柴油機市場中曾經一度占到75%的份額,而在濰柴和中國重汽分家之后,濰柴停供中國重汽發動機,讓中國重汽陷入了十分被動的局面。一位熟悉中國重汽的人士說:“中國重汽的發動機能夠做到歐Ⅲ標準,但是要做到歐Ⅳ及歐Ⅴ就難了。”
顯然,中國重汽的命脈正在被不斷提高的環保標準以及發動機技術所掐住。意圖在中國實現更大份額的德國曼公司成為了拯救者。根據中國重汽和德國曼公司的協議,德國曼公司將授予中國重汽一項有關完整TGA卡車、符合歐Ⅲ、歐Ⅵ及歐V排放標準的D08、D20、D26發動機等相關技術,中國重汽集團宣傳部主任郭化南也有些興奮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這是獨家的哦。”
但有競爭對手認為中國重汽引進的并不是最好的技術。陜重汽一位人士就頗為不屑地說:“花這么大價錢引進的技術也不過是德國曼公司2001年的產品,我們跟康明斯以及跟濰柴合作的發動機技術并不比這個差。”
競爭對手的敵視,其實已經反映出中國重卡行業的角力者們,已經卯足勁押寶環保和節能,一輪新的競爭已然展開。
攪局者
曼公司入股中國重汽,其實已經傷害到了沃爾沃。2008年11月8日,中國重汽董事長馬純濟在天津舉行的“2008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曾少有地明確表示:“我們正與沃爾沃保持接觸。” 這一說法被視為中國重汽準備與沃爾沃重啟已經停工的濟南華沃卡車有限公司的積極信號。
然而,曼公司入股并為中國重汽提供新技術之后,沃爾沃在中國重汽心中的分量更輕了。一位資深汽車分析人士說:“現在幾乎沒有重啟的可能了。”而沃爾沃方面,直到《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稿時止卻似乎仍在有意回避,蔣嵐的手機依然“無法接通”。
當然,沃爾沃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中國重汽的老對手陜重汽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陜重汽從2003年就開始引進曼公司F2000系列汽車產品技術,而到了2005年雙方展開合資方面的探討時,由于德國曼公司一直堅持用曼公司的品牌,談判逐漸陷入僵局。
一位重卡企業資深人士說:“曼公司意圖將已經過時的技術逐步推進到中國,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的收益。”事實上,德國曼公司高層人士薩莫爾森考也曾表示:“與中國伙伴的合作要分步走。”
然而到了2009年,利潤下滑逼迫曼公司改變了想法。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曼公司凈利潤相比2008年下降了43.8%,而當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銷量連續六個月成為世界第一時,曼公司終于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一步邁出后,曼公司不但讓沃爾沃和陜重汽很郁悶,而且奠定了一個新的重卡局。 “目前,一汽重卡是跟通用合作,上汽與依維柯合作,東風與日產合作,中國重汽與跟曼公司合作,陜重汽跟康明斯合作,福田與奔馳合作,大的重卡企業已經與跨國公司站好了隊。”賈新光說。
上世紀80年代,國家批準重汽集團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奧地利斯太爾系列重型汽車制造技術,形成了斯太爾技術一枝獨秀的格局。而近年來,隨著依維柯、德國曼公司紛紛與中國企業展開深入合資合作,一場跨國企業與中國企業聯手,捉對廝殺中國市場的新格局正在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