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中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
7月10日,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單月進出口總值1825.7億美元,同比下降17.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4%,進口同比下降13.2%。不過與海關外貿數據出現巨大反差的是,7月15日,央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外匯儲備數據則顯示,今年6月份外匯儲備還是增加了421億美元,同比多增加302億美元,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正式宣告突破2萬億美元。
為了控制外匯急劇增長帶來的人民幣資本項流通躁動,《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7月13日和1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緊急發出兩份文件,分別為《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和《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一個文件旨在鼓勵境內企業外匯投資,而后一個文件則加大了境外機構在國內中外資銀行間的外匯賬戶管理力度。
7月16日,業內人士分析,央行和外管局現在面臨雙重擔憂,其一是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試點的推進,人民幣資金會從經常項下流出去,再從資本項下流回來,但現在人民幣資本項流通依然嚴格管制,如果海外人民幣無法從資本項流回來,就會使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受阻;其二,央行鼓勵境內企業用外匯出海投資,這必然增加人民幣國際收支平衡的復雜程度,一旦人民幣流出去和流進來實現雙向循環,將必然倒逼央行更加放開資本項下的人民幣流通,對于今年下半年甚至未來長遠的貨幣調控政策帶來巨大的挑戰。
外匯儲備增長隱憂
“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出口形勢,國家外匯儲備不應該出現這么快速的增長,固然國內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境外資本參與境內市場投資活動顯而易見,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試點啟動,可能會使得下半年的外匯儲備呈現爆炸式的增長。”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不無擔憂地分析。
在魯看來,現在外管局面臨的壓力是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如何實現保值增值的問題,因此就有了7月13日外管局出爐的上述通知。
在第一份通知中,記者了解到,境內機構可以使用包括經常項目下的外匯賬戶、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賬戶等多項外匯資金進行海外投資,直接擴大了境外投資的外匯資金來源。不過對于外匯指定銀行為境內機構辦理境外直接投資資金匯出的累計金額,外管局明確規定,不得超過該境內機構事先已經外匯局在相關業務系統中登記的境外直接投資外匯資金總額。
而對于第二份境外機構在境內中外資銀行的外匯賬戶管理通知中,記者也發現,外管局將從8月1日開始統一銀行辦理資格,防止境外機構境內外匯賬戶成為異常外匯資金流出入的渠道。
次日,上海銀行業一位監管人士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外管局的兩份通知,實際上更多的是想控制外匯儲備超規模增長,從銀行渠道控制境外資金流向境內。
“這只是一方面,在胡曉煉任外管局局長期間,與海外熱錢斗爭一直是該局的首要任務,現在這一目標并未改變,但是又增添了新的任務,就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這項業務并不是單純的人民幣走出去的戰略,而是在人民幣走出去之后,海外更多企業就會持有大量的人民幣,這些海外企業如何使用人民幣也將成為央行和外管局關注的目標。”上述人士分析稱。
據記者了解,上述兩份外管局的文件將從8月1日起正式實施。
央行兩副行長“換崗”
外匯儲備調控和人民幣國際化兩項艱巨任務,使得央行和外管局的高層隨之出現崗位變動。
7月16日,外管局網站正式公布了央行副行長易綱接替胡曉煉任外管局局長的消息,胡曉煉則專職央行副行長一職。本報了解到,雖然胡曉煉卸任外管局局長,但是她在人民銀行將分管央行貨幣政策司及醞釀成立的貨幣政策二司,這個新的司局級部門專門負責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魯政委分析稱,央行這一舉措,不僅是將人民幣跨境貿易和國際化進程當做工作重心,也將標志著央行對今年上半年7.37萬億天量貨幣信貸“技術性調整”的開始。
“我們現在擔心的是,人民幣跨境貿易正值初期,而人民幣則仍然處于升值狀態,很多海外企業對于國內出口企業結匯時并不愿意使用人民幣,而在向國內企業出口時更樂意用人民幣結算,這樣的結果更容易導致人民幣大量流出,外匯儲備持續增加。”7月16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受訪時稱。
連平還表示,隨著人民幣升值,即使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愿意用人民幣進行投資,這樣形成的趨勢是人民幣作為貿易資金從經常項目下流出去,再從資本項目下流回來,雖然有利于樹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樣意味著,國家的貨幣政策執行部門不得不進一步放開資本項下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
記者了解到,無論上述情況何時出現,都會給央行和外管局帶來更多的政策調控挑戰。金融市場分析人士稱,以往當國內出現通脹和經濟過熱跡象時,政策部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自然是加息和收緊銀根,但一旦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在境外兌換及跨境流動更加自由情況下,加息和升值預期勢必導致境外資金被大量兌成人民幣并最終流入境內金融市場,以致出現銀根寬松、流動性泛濫以及通脹和經濟熱上加熱等與宏觀調控目標不一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