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徐立凡
力拓間諜案如同一根線頭,牽出了鋼鐵業的一些亂麻。潔身自好的企業忙著澄清,更多的企業沉默不語。猜想像滾雪球一樣悄然在擴大,與國外鐵礦石巨頭們的價格博弈懸念,開始被這場博弈是真刀實槍還是虛文假式的懸念替代。
一定有許多鋼鐵企業是這團亂麻的意外受害者。他們沒有參與價格談判的資格,卻被針對鋼鐵業的群體性質疑傷害。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劣幣驅趕良幣。但是,報道也確實證明有一些鋼鐵企業的相關官員涉嫌犯法。
為什么是鋼鐵企業出現這樣的情況?某種程度上說,是因為鐵礦石談判的曠日持久,讓鋼鐵業備受關注,它的內部異變因此具有傳播效應,特別是這種傳播因為間諜案的神秘色彩而擴大化了。但在更深層面,是因為面對鐵礦石,中國鋼鐵企業無論是長協礦還是貿易礦,無論是否具有對外談判資質或規模大小,都處于天然弱勢地位,這種弱勢地位增加了鐵礦石的價值,并因為中國鋼鐵企業內部協調整合的力度缺乏而變得更有價值。這價值大到對外談判容易產生腐敗沖動,對內套利腐敗沖動或許更大。因此,個別有對外談判權者面對對方的利益誘惑立場動搖,對內中小鋼企倒賣鐵礦石更是如此。拋開墮入深淵的相關人士的職業道德缺陷,這種局面的造成,與鋼鐵業的機制缺陷關聯更大:如果按國外企業慣例談判權集中在兩三家企業手中,國外鐵礦石巨頭無所不用其極的各個擊破招數就很難奏效;如果國內鋼企的整合重組早見成效,高耗能低利潤的中小鋼企不再苦苦支撐,倒賣鐵礦石以尋私利的空間就會大大縮小。
尋租空間的產生,通常都是機制缺陷的培育結果。
當司法介入力拓間諜門的同時,對于整個行業的制度重構不能忘卻。力拓門事件的獨立性質,不能掩蓋這個行業存在著的普遍性缺陷。
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力拓門”表露的缺陷是局部存在的一種群體性現象,還是運行已久人們習以為常的行業潛規則?是僅僅局限于鋼鐵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也有類似癥狀?如果胡士泰牽扯出的這團亂麻只是冰山的一部分,那么力拓間諜案發出的警報就不再是關于鋼鐵企業的害群之馬的,而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安全和微觀經濟建設缺失。
在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歡呼中,常常能聽到的是共贏,而很少聽到利益區隔的提醒,仿佛形式上的合作性足以替代競爭的對立性。但是,利益畢竟是有屬性的,合作可以全球性,但利益沒有。企業有企業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這并不因為合作的存在就消失。缺乏這種認識很可能導致對外經濟合作的盲目性和被動性。過程驚心動魄的力拓門事件警示中國企業的,是對外經濟領域的戰場性質。模糊了這個認識,就會對經濟安全造成巨大破壞。
企業處于這個戰場的最前線。在政策面,長期以來為企業營造良好運行環境是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責,并有效推動了中國企業的迅猛發展。但是,在企業自身的全方位建設上,力度要弱得多。力拓門事件鮮活地證明了企業的腐敗成本足以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形象甚至運轉。腐敗成本的累加,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額外成本。因此,強化微觀經濟管理,不僅事關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更關系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力拓門事件的另一個警示。
力拓門事件發生后,加快制定經濟安全法的呼聲驟然響起。這當然是必要的。與此同時,加快制度建設、限制企業的腐敗成本同樣重要。這是當前微觀經濟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