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中國財政收入出現近年罕見的負增長以來(同比下降0.3%),直到今年5月才實現了同比4.8%的正增長,在經濟放緩、企業效益下滑的背景下,這已實屬不易。但財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高達19.6%。
盡管財政部沒有公布6月份當月的分稅種收入數據,首先可以明確的是,由于財政收入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滯后指標,如此反常的回升料定不是經濟出現了大規模復蘇現象。
以5月份的數據為例,盡管財政收入實現了4.8%的正增長,但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分別下降了4.7%和8.9%。二者是與企業效益聯系最緊密的稅種,而且按照2008年的稅收情況,其在總稅收中占比分別為22.4%和20.6%,合計約為43%左右。所以,如果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仍然保持雙降,財政收入如此大幅度回升便不具有可持續性。
財政部對此的解釋是,5、6月份清理補繳去年欠繳的收入等增加了一些一次性收入;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且近月成品油銷量增加帶動消費稅大幅增長,提高卷煙消費稅增加了部分收入;各級財稅部門加強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也促進了相關收入增長。據了解,目前財政收入中列支的非稅收入主要是一些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專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例也僅為10%左右。
這個解釋恰恰驗證了目前財政收入大幅回升的不可持續性。比如,成品油稅費改革后燃油消費稅的收入屬于專項收入,不作為經常性財政收入,中央財政不能用于安排本級支出,只能用于轉移支付。即使實現了快速增長,也要返還給相關部門作為取消養路費、運輸管理費等收費的補償。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盡管消費稅同比增長了63.1%,但剔除成品油稅費改革后轉移性收入因素,實際增長僅為7.4%。而且,消費稅占總稅收比重僅為4.7%左右。即使大幅度增長對整體財政收入增長的拉動力也很弱,而且因為是中央稅,所以對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無濟于事。【據公開媒體資料綜合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