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胡一帆:加州會破產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02:10  第一財經日報

  胡一帆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近發行了延期承兌支票來解決其所面臨的短期財務困境。這種情況之前只在大蕭條和1992年發生過。多家銀行已經表示對這種支票支付能力的懷疑。關于加州是否會破產的猜想隨之產生。

  其實,加州破產這個命題并不完全成立。當前局面在更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加州預算爭議上的政治阻滯。實際上加州是不會破產的,因為美國政府扮演了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加州應能在未來穩定它的負債。

  預算困境成因

  同美國其他沿海各州相似,加州受到此次危機的影響很大,因為房地產泡沫破滅對其影響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金融業在加州經濟中的比重高于各州平均值。因此這次的危機在兩方面沉重打擊了加州。

  在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前,加州以及加州預算通常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房地產市場泡沫。建筑業的繁榮帶來更多稅收;房價上漲的財富效應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州的收入。

  然而在危機沖擊下,所有這些收入來源幾近消失。此外,失業率明顯上升,導致社會保障支出上升。加州預算項目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領取食品券的加州居民數量上升了13.8%,而領取失業現金救助的家庭數量上升了5.9%。

  到目前為止,加州的赤字最高達到過400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過去五年來支出上升40%所致。

  這樣的支出水平很難下調,因為醫療、教育服務支出是導致此種升幅的主要原因。二者分別占加州總支出的28%和41%。從結構性角度來看,導致加州赤字的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預算構成情況缺乏透明度。州預算以未來收入假設為基礎,通常這些假設都不可靠;而加州較高的稅務負擔使得應稅基礎(工人和公司)避開加州,轉而選擇其他各州;三是為公共雇員提供了慷慨的薪酬計劃(工人和退休人士);四是立法程序使任何增加稅收的政策變得十分困難。

  加州的各種財政規則和憲制要求預算平衡,然而卻缺乏有力的執行力和詳細的條款。

  擬議的解決方案

  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簽署一項由他與加州立法機構領導人共同起草的計劃,以便在為州預算提供資金時削減410億元的赤字。

  該計劃總金額達416億美元,其中包括:303億美元用于平衡2009~2010年的預算;113億美元用于填補2008~2009年的預算赤字、削減149億美元支出、提高125億美元收入、從總統經濟刺激計劃中獲得79億美元聯邦資金,以及新增借款54億美元。

  截至2009年7月初,立法機構未能就如何填補預算赤字達成一致。加州官員表示,由于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為節約資金,加州辦事機構將不得不每月休息3天,并且將不得不開始打白條。

  預計加州政府本月將為私人承包商、州銷售商、獲得退稅的人和提供社會服務的當地政府打出33億美元的白條。所打白條的年利率為3.75%。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以及部分區域性銀行在內的各銀行正在向立法議員施壓,以通過警告在周五之后他們不會接受州政府白條的方式來終結僵局。

  盡管如此,這些銀行拒絕接受白條也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各家銀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資金的受益方。但是,如果上述銀行拒收白條,則仍有可能存在這種白條的次級市場。有些投資者已經表達了對這種白條的興趣。各銀行可能會用新的信貸額度來代替白條,或者州政府可能會接受以此作為支付稅收的付款方式。

  大到不能破產

  美國聯邦政府或許將為加州緩解一些壓力。加州將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接受81.9億美元。美國發展中心的數據顯示,加州總共可能獲得634億美元資金,其中12.3%的部分可能用于平衡預算。約36億美元可能用于公路建設和改善運輸系統。加州也將收到數十億美元的教育、醫療補助和其他福利資金款項。

  實際上,加州并不會破產。在加州預算過程完全受阻的情況下,聯邦政府將充當最終貸款人的角色。

  另外,加州政府對其460億美元市政債券違約不僅會對加州本身構成負面影響,也會對整個美國構成不利影響,因為這將影響市政債券作為“安全債券”的聲譽。為控制系統性風險,美國政府已控制了各大銀行和大公司。為應對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美國聯邦政府沒有可能袖手旁觀。加州2007年的GDP達18130億美元,占全美GDP的13%。

  加州經濟在未來有潛力穩定負債。加州的經濟是多樣化的,州生產產值中,10%為制造業,10%為零售銷售,6%為金融活動,10%為專業及技術服務(尤其是高科技行業),還有旅游、基建等等。硅谷的活力保證了先進技術強大的研究與發展活動。加州是太平洋地區和美國聯系的最大門戶。移民潮或可部分解決人口老齡化將帶來的財政困難。

  [作者為中信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