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商 灝
近來對于國內油價“虛高”的質疑,對于所謂“裸油價”的聲討,對于官方宣布國內油價再次上調之后各地出現的成品油批發價格戰的熱議,已使堂堂成品油定價機制成為坊間茶余飯后之笑談。這實在令憂國憂民如我輩者思慮再三。
我們看到,一直以來,輿論對于國內油價“追高不追低”、“慢降快漲”的周期性現象,已有無數次理性和建設性的批評,但壟斷巨頭依舊我行我素。而其比較中美裸油價的高低,“力證”中國油價低于美國油價的應急公關言論,卻是低估了民眾智商,效果適得其反,實顯“黔驢技窮”,未免貽笑大方。
然而成品油的價格壟斷仍將繼續,仍將是漲價時與國際接軌立竿見影,降價時不問國情直拖到花兒都謝了。公眾的訴求始終難以成為影響定價的因素。
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歷來不乏爭議。業界最大疑問在于,國內成品油價格完全以海外原油價格波動為基礎是否合適。細看今年5月8日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提到:“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那么,成品油價格形成所依據的國際原油價格基準究竟應是多少?該文件中卻并沒有明確國際原油價格基準、國內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的具體內容。
而由于國內市場規模本就很大,供求關系時常不同于海外市場。并且國內自產原油占到供應總量的一半左右,同時自產原油成本遠小于進口,若完全以國際原油價格來推斷成品油成本,則國內外原油成本差異如何在成品油價中體現?此外,國際原油價格經常受制于能源大國的石油戰略變化,還有投機性因素的操控,這些與國內成品油供求關系顯然更不相關。
因此,如果國內全部成品油價均“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進行調整,如果國內成品油市場價格形成的原點參考價格虛高,如果國內石油企業的成本依然缺乏透明度,則無論國際原油價格是漲是跌,國內油價恐將始終維持在相對高位。
另一方面,透過業內公布的數據,人們看到了通過行政規制的終端油價真相:不僅承載了較高的稅負,而且每次價格上調都意味著財政收入的增益,同時壟斷油企實質上將高昂的經營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相關成本理應由企業通過內部挖潛、提高技術水平予以消化。
剔除政府稅費后的中國市場成品油“裸價”現在已被證明確實高于美國市場,而中國成品油壟斷巨頭所拿到的銷售收入,也被證明是最多的,但壟斷巨頭仍宣稱面臨虧損壓力,這恐怕表明其經營效率和成本控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在成品油市場的壟斷格局下,國家規定的價格上限已難免直接成為市場交易價,政策中原本包含的允許企業低于價格上限進行銷售的意圖也已難免有名無實,也難免天真自大的壟斷企業得以將成本轉嫁公眾,更得以借口能源是戰略物資,阻止民間資本進入。
事實證明,缺乏競爭性的中國成品油市場,還不能完全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定價。中國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還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事實還證明,借由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而定的終端價格,難以真實反映國內市場的實際供求狀況,其最終遭受市場的集體否決也就不足為奇。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啟動內需已為政府所倚重的增長引擎。在當前保增長、抗衰退、防通脹的宏觀背景下,理應將成品油市場變化中所產生的財政稅費有所讓渡于國民,以體現政府與民眾共度時艱、勇往直前的堅定意志與決心。而國內壟斷油企在輸送和銷售環節所產生的高成本,其經營費用明細、其發生原因,是否也理應向全體民眾公布解釋?如果廣大消費者最終必須為這些費用“買單”,是否應該支付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不是企圖通過所謂專家解釋繼續含含糊糊,卻反而讓民眾發現其中“貓膩”所在?
必須指出的是,紛繁復雜的市場供求因素,單憑行政力量和既定調價公式,已難清晰甄別。定價公式所遮掩的成本真相也不利于成品油價格體制的優化。只有盡快過渡到以市場無形之力調控的模式之下,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才能真正被理順,才能真正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