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成品油漲價都引來各方爭議 新華社發 |
□王毅鵬 實習生 鄭屹亭
在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后,油價調整的幅度明顯加快。一月內兩次上調的油價使得業內發出是否操之過急的疑問,而中美油價孰高孰低引發的口水戰再次讓成品油成本構成的迷局凸顯在公眾眼前。無論如何,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成品油價改革已經啟動,但未來之路或仍需探索。
成品油價為何“急漲慢跌”?
就在國內成品油價一月內 “二連跳”的當口,受美國商業汽油庫存不斷增加和利空經濟預測的影響,國際油價昨日連續第六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接近16%。對于油價“急吼吼”的上漲,業內發出了“油價為何急漲慢跌”的質疑。一位車主表示,“油價在去年原油價格大幅走低的時候就下調過一次,而今年已經連續上調三次了,漲價是否太操之過急?”
事實上,在更靈敏的成品油批發市場上,國內汽柴油批發價早已 “聞風而動”,跟隨國際油價而下跌。與官方定價的成品油零售價相比,批發價更易受到市場供需的左右而出現波動。這也意味著,市場并不完全接受這次成品油價的上調。
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日前發布報告也指出,國際原油需求需要4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去年的水平,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天調低了對2009年世界經濟的預期,使得原油投資者的信心進一步受到嚴重打擊。
點評:調價可接受但要合理
財經評論員馬紅漫對記者表示,這次成品油調價真正的背景并不清楚。在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30美元的時候,國內成品油價格也就6元左右,現在國際原油價格每桶60多元的時候,國內成品油價也要6元左右,定價標準十分模糊。他明確指出,“調價可接受,但是要合理。”
也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6月2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汽油上調價格600元/噸。經查詢,5月31日到6月29日國際原油價格每桶漲價不足4美元,按現行匯率計合人民幣約200元/噸,漲幅在6%。這也就是說,通過調價,石油企業除了可以充分彌補國際油價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外,每噸油還要從消費者手中多賺取400元的超額利潤。如果考慮國產原油的市場份額,本次調價國內油企獲得的超額利潤就會大得多。
中美油價口水戰孰是孰非?
國內輿論質疑國內油價 “虛高”并稱,從2008年10月開始,北京市93號汽油價格就超過了美國價格,其間的差價一直保持在每升2元左右。2009年5月,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兩者之間的差價縮小。
中石化則高調“力證國內油價目前仍低于美國”,據此引發了一場“中美油價的口水戰”。
按照中石化的說法,以7月6日的油價水平為例,美國當天的汽油零售價為每加侖261.2美分,其中包含了聯邦稅18.4美分/加侖以及州稅21.72美分/加侖,稅占比為15.36%。按照匯率折算之后,美國不含稅的汽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99元/升。至于柴油,美國不含稅的柴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83元/升。
而7月6日中國90號汽油的最高零售價為7543.67元/噸,其中包含了增值稅1096.09元/噸、消費稅1388元/噸、城建等稅收248.409元/噸,稅占比為36.22%。最終,不含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不含稅的柴油價格為3.38元/升,比美國低11.75%。
點評:中美油價可比性不強
“中國油價比美國高,首先就高在稅收上。中國汽油稅約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說。他同時指出美國零售和輸送環節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但中國的這一占比為20%左右。
“此外,中國煉油廠的原油成本相對美國煉油廠的原油成本要高一些,但這個因素對成品油價格的影響要小于稅收、輸送和銷售成本。”林伯強說。
馬紅漫表示,事實上中美兩國的成品油價格可比性不強。他強調,兩國的稅收體制不同,比如中國有增值稅而美國沒有。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的權利很大,簡單的橫向比較不客觀。
成品油定價機制理順了嗎?
有業內人士直言,目前國內成品油價連連提價,不僅僅是因為接軌國際原油價格,而是“煉油企業輸送成本和銷售利潤所占比重過高”。而成品油成本可以說是中石化、中石油最為諱莫如深的話題。
根據國家發改委5月發布的 《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不過,文件中并沒有明確國際原油價格基準、國內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的具體內容。
點評:定價機制有待商榷
“如果不是中石化的權威人士主動表態,沒有人知道財政稅收要占成品油價格的36.22%。這些稅收又干什么去了?”馬紅漫對記者坦言為什么美國稅收僅為15.36%,但他們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這些信息作為納稅人和消費者都應該有知情權。
韓曉平也認為,漲價的背后折射出制度設計有待于改進的方面。他解釋,粗略地看,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按70美元計算,每公升價格約為2.49元,也就是說,目前國內6元左右的汽油價格中僅有2.49元以內的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相關聯。
“除此之外,有些成本是不會短期變動的,如固定成本和國內原油開采成本等,如果把這些成本也混同國際油價一起上漲,等于是把石油公司運作與石油投機綁定在一起,這種制度設計是否合理有待于商榷。”韓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