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陵
成品油價才剛進行了今年幅度最大的一次上調,各地市場成品油批發價卻爭相暴跌。近一周以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大跌,包括廣東在內的國內部分地區成品油批發價也出現了50元~100元/噸的跌幅。而自6月30日凌晨至今,重慶、成都、長沙等多地的成品油批發價出現了每噸50元到600元的跌幅。重慶和成都的暴跌程度甚至幾乎抵消國家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時每噸600元的漲幅。
(7月9日《新京報》)
各地成品油批發價爭相暴跌,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國內油價上調與國際油價走勢不相吻合。從國際油價看,近一個月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走勢基本處于振蕩調整期,業界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國際原油供求基本面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近一周,國際油價甚至連續下跌。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卻上調了油價,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相背離。去年6月20日,國際原油價格在每桶130美元時,國內油價是每升6.20元,而現在的國際原油價格不到每桶70美元,可國內油價已達到去年國際油價最高時的價位。
也說明了國內油價上調與國內需求增長趨勢也不相吻合。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外貿出口形勢持續惡化,國內汽柴油需求持續疲軟,油品消費量遠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按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石油生產商應該減少產量。可在虛高油價的刺激下,國內石油巨頭卻反而加大生產,使汽柴油產量大幅回升。有統計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汽柴油生產量呈增長趨勢:汽油產量環比月月呈現平穩微增態勢,同比也從減少1%到增長31%的依次遞增的勢頭;柴油前5個月的產量也基本呈環比平穩微增態勢,同比則保持了從減少12.0%到增長9.7%依次遞增的勢頭。消費疲軟,產量卻上升,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國內成品油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油價雖然上調了,但市場卻不會認賬。如此,怎會不引來各地油品價格戰爆發、批發價爭相暴跌?
兩個不相吻合,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國內油價既未與國際市場接軌,也不與國內市場接軌;上調油價沒有得到市場支持,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依然存在明顯的弊端。可石油巨頭得了好處還賣乖,聲稱什么“中國的油價不比美國高”,言外之意是中國的油價還應該繼續上調。這不是壟斷的弊端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