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6日電】“中國礦業微觀基礎的重建和企業運行秩序的規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礦業資本市場的建立,取決于礦業資本市場功能和機制的發揮,礦業資本市場理應成為中國礦業市場體系及金融市場體系中關鍵性的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教授說。
羅仲偉教授是在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6日舉行的“中國礦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發布會上作出此番表述的。
據了解,由于缺乏鼓勵企業通過發現優質資源進而從資本市場獲得資本來開發資源的良性資本籌措機制,我國礦產資源勘探和規模開發目前嚴重依賴政府投入和行政審批,導致部分礦業企業以采代探,關注地面生產利潤遠遠超過關注地下資源的勘探發現和合理開發,資源勘探方面的投入不足,進而帶來資源發現率、利用率下降。
而在國際礦業市場,由于已建立起較為成熟的“向地下資源要資本”的風險勘探資本機制,企業在發現有價值的地下礦產資源后,可以直接從資本市場獲得地下資源的開發資金。
相關資料顯示,以國際建礦山到礦山產生正現金流的最快速度計算,礦業企業通常在5年的時間內只會有資本投入,不會有任何盈利,“建立和完善風險勘探資本機制等資本市場機制無疑能引導企業更多關注資產未來增值潛力”。
“要從金融運營和管理的層面上認識中國礦業整體上缺失對資源關注的弊端和危險性。”羅仲偉指出,放眼全局和長期,中國礦業微觀基礎的重建和企業運行秩序的規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礦業資本市場的建立,取決于礦業資本市場功能和機制的發揮,礦業資本市場理應成為中國礦業市場體系及金融市場體系中關鍵性的組成部分。
這其中,如何提高我國礦業經營載體的透明度值得關注。可以借鑒的是,在澳大利亞等礦業發達國家,開發礦業的微觀主體幾乎全部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有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較高,資源所有者可以和上市公司股東一樣獲得上市公司資源開發的真實信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高德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礦產資源是具有隱伏性的資產,必須用透明載體開發,才能確保政府的監管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