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范鐵 發自廣州
去年12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批準 《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法規(以下簡稱《國標》)正式實施,規定只有原材料取自云南大葉種曬青茶,并在云南省內生產的才能叫普洱茶。從今年7月1日起,市場上流通的普洱茶都必須帶有“原產地標志”,否則將不允許流通。
根據 《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規定,廣東普洱茶生產加工企業不能生產普洱茶,沒有地理產品標志的普洱茶也不能上市銷售,這對擁有我國最大普洱茶產銷量的廣東普洱茶商家來說無異于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據業內保守估算,廣東仍有近20萬噸、市值超過100億元的普洱茶存貨待銷。
150億存貨難尋出路
廣東每年出口量達6000多噸,遠超普洱茶的 “故鄉”云南(2008年出口1889噸),居全國第一位。從2006年到2007年,國內出現一波爆炒普洱茶收藏價值的熱潮,廣東茶商們曾占盡先機。到2007年5月前后,普洱茶泡沫突然破滅,加上金融危機接踵而至,普洱茶行情一直低迷。當時便有業內人士估計,受泡沫破裂拖累,整個珠三角普洱茶“囤貨”超過20萬噸。通常每一餅普洱茶約375克,20萬噸相當于近5億片,按新茶市價約30元/片算,總值高達150億元。
廣東南方茶葉市場茶葉辦公室王萬東認為,廣東全省普洱茶實際存貨量應該大大超過20萬噸,因為省內有八大普洱茶市場,在上一輪“炒風”中,幾乎任何一個門店都藏有價值不下數十萬元的茶葉,恐怕要好幾年才能消化。更多的“囤貨”則壓在為數眾多的散戶手中。這些散戶多為企業主或投資客,看好普洱茶投資的高回報大量購入。
云南產普洱茶悄然漲價
昨天,記者走訪廣州芳村茶市看到,不少的茶葉檔口仍然擺放著多個廣東品牌的普洱茶。攤主大多表示,這些茶都是《國標》實施前進的貨。對于廣東產的普洱茶以后不能稱為普洱茶,有攤主表示無所謂,“市場如此之差,《國標》實施不實施影響不大。”
不過,也有普洱茶經銷商向記者表示,由于《國標》的實施,云南的普洱茶企業今后將不會再有省外企業競爭,因此近段時間以來,云南幾家著名的普洱茶生產廠家都是壓貨不出,靜待漲價。記者在芳村幾家大的普洱茶經銷店也發現,大益、下關等大品牌云南產普洱茶每件已經悄然升價100元~300元不等。
也有少數資本雄厚的廣東茶商踏上新的征程,那就是“到云南去”。《國標》既然無法撼動,那就照著它指引的方向走,這也是企業在市場中掙扎的生存法則。四會市茶苑茶廠負責人曾伙桂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已不愿多談《國標》的事,他已將企業搬到云南,在電話中表現出面對新挑戰時的激動緊張和匆忙。然而,“到云南去”只能是少數資本雄厚廠商的選擇,對于更多的中小廠商而言,苦等形勢轉變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大興茶廠的陳汝釗說,“今年以來基本上就沒生產過一粒茶,自己還有100多噸普洱茶壓在手上。暫時還看不到出路,也只能看看再說。”
行業聲音
廣東企業、經銷商、協會聯手“喊冤”
令廣東茶商感到頗不服氣的是,普洱茶的加工技術是廣東發明的,并推廣到云南等其他地區。據廣東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高級農藝師鄭沐坤介紹,1955年該公司成功研制出普洱茶后發酵工藝技術,為普洱茶大規模出口創造了技術條件。20年后,云南才將此項技術正式應用在普洱茶的生產加工上。
“云南人的技術都是跟我們學的,如今卻利用《國標》和原產地保護實行壟斷。”找不到出路的廣東四會市大興茶廠負責人陳汝釗,對此表示出憤憤不平和深深的無奈。
昨天下午,廣東省茶葉行業協會的劉先生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已有至少14家廣東的普洱茶廠商及經銷商與該協會聯手,組織撰寫申訴材料,向國家質檢總局等主管部門“鳴冤”,同時尋求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國家質檢總局收到申訴材料時表示“正在調查”,此后廣東方面就一直沒有得到回復。從今年2月起,廣東普洱茶出口就幾乎限于停滯,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曾出面協調,結果也不見成效。直到《國標》正式施行,廣東的申述仍然沒有絲毫進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