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08年底的激烈論戰,面對今年5月份出爐的《可口可樂調查報告第二季》,所有人都平靜了許多,但由勞務派遣問題引發的這個全球飲料業巨頭與一群中國大學生之間的戰爭卻遠未結束
文 本刊實習記者 王磊磊
楊鄭君和翟嵋都還清楚地記得去年年底的忙碌生活,前者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后者是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及傳訊部北方區總監,這兩個素未謀面且毫無關聯的人,卻在2008年12月因為一份由幾名大學生公開發布的《可口可樂調查報告》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時隔半年,2009年5月末,當楊鄭君所在的大學生關注可口可樂小組拿出《可口可樂調查報告第二季》的時候,大家似乎已經喪失了“噓寒問暖”的興趣。這一次,楊鄭君和翟嵋顯然不會再為眾人的“窮追猛打”而應接不暇了,然而這兩個人并不清閑。
接受《法人》記者采訪之時,楊鄭君正忙于暑期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他表示,“這件事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可口可樂拿出誠意,徹底解決勞務派遣工的問題。”
作為可口可樂方面此事的負責人,翟嵋在得到調查報告第二季的消息后,立即開始了相關的調查工作,“盡管這次沒有媒體關注,但是我們還是會認真地對待這一問題,直到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翟嵋告訴《法人》記者。
可口可樂不想輕易屈服
雖然沒有了半年前的那些觀眾,但大學生關注可口可樂小組和可口可樂的對峙卻沒有結束。
“第二季報告中增加了對第一次報告中涉及的幾家裝瓶廠的跟進調查,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持續不斷給可口可樂壓力,促使其改變。”楊鄭君告訴《法人》記者。
根據第二季報告顯示,在第一季報告公布后,可口可樂東莞、惠州、廣州三個廠的加班時間控制在 36 小時內,采用“上四休二”的原則,同時采取自愿加班的方式,上夠工作時間可以申請加班,工資一小時7.3 元。
從今年3月份開始,廣州裝瓶廠和惠州廠派遣工人底薪分別從 906 元和 726 元升至 1050元,東莞裝瓶廠派遣工的底薪漲到了730元/月。關于第一季報告中涉及的惠州廠和上海廠員工伙食差的問題,第二季報告反映以前專為派遣工開設的餐廳被撤銷,派遣工現在和正式工在一起吃飯。
可口可樂公共事務及傳訊部北方區總監翟嵋表示,可口可樂非常重視大學生報告中提出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在要求有關裝瓶廠全面自查的同時,針對各方提出的需要改善的個別用工問題也進行了改善。可口可樂目前的用工制度是符合國家勞動法的有關要求的。
“雖然在派遣工待遇方面幾個裝瓶廠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進,但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可以說調查結果讓我們大失所望,因為對于報告中提出的核心關鍵問題——長期大量使用派遣工,可口可樂根本沒有任何改觀。”
除了對5家裝瓶廠進行跟進調查,楊鄭君等人在第二季報告中還涉及了對北京可口可樂豐臺分廠與天津可口可樂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可口可樂天津與北京裝瓶廠存在同工不同酬、克扣工資、勞動強度大、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京津兩廠之勞務現狀
針對大學生調查小組提出的問題,《法人》記者專門走訪了位于北京豐臺區西五里店和天津塘沽區洞庭路的兩家可口可樂裝瓶廠。
當《法人》記者于某個晚上8點到達天津塘沽區第七大街洞庭路140號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之時,正趕上工人下班,由于天氣原因,工人們都穿著雨衣或帶著雨具,大部分人的交通工具為摩托車和自行車。幾位工人告訴記者,可口可樂并沒有提供宿舍,所以只能在附近的民居租房住。在問及有無大巴負責接送時,工人們表示,一般大巴車只負責市里員工的接送,廠里并沒有規定只有正式工才能坐大巴,但是因為房租原因,大部分派遣工都在北塘和塘沽汽車站附近租低價房,因不在市里住所以無法搭乘大巴。
對此,可口可樂在給《法人》記者發來的特別聲明中表示,對于住宿問題,公司所有員工,包括與公司具有勞動關系的員工和勞務派遣工,均根據各自的支付能力自行解決住宿問題,由于員工間的財力差異,居住條件自然會存在差異。但該聲明中并未列明派遣工的數量和所占比例。
據調查小組提供的數據顯示,天津裝瓶廠約有員工400多人,其中派遣工占員工比例的25%~30%,派遣公司為一家名為恒德的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工的工作主要有操作機械、搬運裝卸和碼拍等等。可口可樂北京裝瓶廠共有員工200人左右,其中派遣工占了50%,主要工作內容與天津廠類似。
翟嵋認為,調查小組提供的數據多處有誤,“據我們從裝瓶廠得到的準確數據表示,天津廠的員工總數超過了600人,北京廠的廠工則有1600多名,大學生調查的很有可能是我們北京區的老廠。派遣工的比例也是隨季節變動的,只有在旺季的時候才會占到30%左右。”
據一位負責碼拍的工人介紹,該崗位上一般會安排4個人,兩個人一組,平均工作兩個小時休息一個多小時,“現在是旺季,所以會相對忙一點,一天下來要工作6、7個小時左右,勞動強度比較大,干上幾天腰都直不起來。”該工人告訴《法人》記者。
在計算派遣工工資上,天津、北京兩家裝瓶廠和其他裝瓶廠一樣,采用綜合計時制。在北京豐臺區裝瓶廠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2008年,裝瓶廠在計算派遣工加班費的時候,實行的是以年為周期的綜合計時制,年標準工作時間為2000小時,只有當工人年工作時間超過2000小時后才能領取加班費。
可口可樂調查小組反映,派遣工人每月正班以外的加班要“預存”給廠里48 個小時,剩下的才算加班,而如果該月工人實際出勤時間不足正班時間,那么工人還要“欠”廠里的,而裝瓶廠則會控制加班時間,恰到好處的將這些時間去沖抵旺季。由于工資計算很不透明,工人們每個月只能拿到固定工資1200元。作為證明,調查小組出具了一份北京可口可樂工人的工資條,可口可樂方面則認為,正是這張工資條表明了可口可樂在計算工人薪酬待遇上是完全清晰透明的。
對此,翟嵋在給《法人》記者發來的聲明中表示,北京可口可樂在09年已經對工時計算制度進行了修改——對于累計超過48小時以上的加班,采取按月提前支付加班費的方式。待工時滿2000小時后,按實際剩余未支付加班費的加班時間按月發放,不再預留48小時加班費。同時聲明中強調,執行以年為周期的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崗位,在年工作時間未達到2000小時的情況下,預留48小時的加班費的做法是不違反國家強制性法律規范的,并且,按月支付的加班費是優于政府規定的。
翟嵋認為,由于飲料等一些行業淡旺季用工的差異性較大,國家有關部門考慮到類似行業的特殊性和用工單位的要求,容許在一些崗位使用勞務派遣工。“可口可樂目前派遣工的使用是經國家勞動部門批準,合法使用的。實際上,幾年來可口可樂也一直在努力更加合理安排用工崗位,更多的使用正式工。”翟嵋告訴《法人》記者。
勞務法規仍然存在短板
從2008年年底至今,在可口可樂調查小組和可口可樂的“口水戰”中,爭論最多的當屬《勞動合同法》中第六十六條關于勞務派遣應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崗位的規定。調查小組認為,可口可樂在勞務派遣工的使用上違反了這“三性”的規定,而可口可樂則堅稱,可口可樂使用的勞務派遣工符合“三性”要求。
遺憾的是,作為規定勞務派遣的使用范圍,也是勞務派遣的最核心問題——“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在《勞動合同法》中并未作出任何的界定標準,“三性”規定的抽象和單薄讓這部原本令人期待的新法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的常凱教授有著自己的看法。常凱認為,《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后,勞務派遣并未能夠有效規制的原因,首先便是因為法律規定比較模糊,如勞務派遣“三性”,在法律中沒有具體的界定,在遇到爭議的時候便缺乏法律依據。“由于對三性缺少嚴格的界定,便留下了一些法律空隙,使得‘三性’的規定可以做一些任意性的解釋。同時也導致了這樣的一些現象,如有些工作崗位明顯是不具備‘三性’特點的,但仍然也在使用派遣工,如在正規的生產線上使用派遣工,有的企業使用派遣工超過一半甚至達到90%,難道這能用‘三性’解釋嗎?”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常凱談道。
除了“三性”,可口可樂和大學生們爭執的另外一個問題,便是可口可樂在使用勞務派遣工上采用的的綜合計時制。關于這個問題,《勞動合同法》中也是難覓其身影,只是在各地的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上有所體現。
北京市憶嘉律師事務所的郝云峰律師提出,《勞動合同法》除了沒有對“三性”作出明確界定外,對派遣工要“同工同酬”的規定也存在問題,《勞動合同法》對于非“同工同酬”使用派遣工的情況并未規定有力的處罰措施,這也使得“同工同酬”難以操作、難以落實。“這些法律規定的瑕疵,很容易導致在工資上同崗不同薪,在社保上同薪不同基數,在福利上同單位不同待遇的現象,進而使勞務派遣形式被一些用工單位濫用,甚至利用勞務派遣形式逃避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約束。”郝云峰告訴《法人》記者。
據了解,在2008年5月提交全民討論的《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務派遣條款曾遭到中國美國商會、上海美國商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等商會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些條款過于苛刻,企業難以承受。《法人》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該法曾試圖在草案中對勞務派遣的三性界定和存續時間進行規定,后因為某種原因最終該規定被擱置,未能納入條款中。
談及《勞動合同法》的短板,常凱補充說:“從《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規在勞務派遣上的規定過于原則、法律責任不清晰上來看,目前勞務派遣的問題已經很突出,細化勞務派遣的相關規定,使得該法能夠嚴格實施,已經是一個當務之急。”
用什么解決勞務派遣問題
大學生調查小組選擇可口可樂進行勞務調查,可以說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作為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可口可樂一直熱衷于中國的社會公益事業,如此知名的企業,勢必會吸引更多人的眼球。郝云峰認為,諸如可口可樂之類的大公司在出現這樣的問題之后,會產生更重大的影響,這不僅會降低企業自身形象,同時還會對其他企業形成不好的示范效應。
但是,有人指出,“樹大招風”的可口可樂的確有理由感到委屈。據業內人士透露,在飲料行業,出現派遣工問題的企業絕對不止可口可樂一家,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家企業不存在這個問題。此前的采訪中,翟嵋也曾直言,由于飲料行業的特殊性,淡旺季區別明顯,所以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勞務派遣這一用工形式。
如果僅僅是飲料行業存在這樣的問題,那問題就會簡單許多,而如今勞務派遣這一被西方當作補充用工的形式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用工的主要方式。據全國工會的數據統計,中國近幾年的勞務派遣工每年以36%的速度遞增,一線崗位的派遣工占派遣工總數的70%~80%,絕大部分派遣工的工作時間超過6個月,外企、國企、銀行、電信、建筑業、制造業等等,到處都在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知情人士坦言,在使用派遣工這一問題上,很少有企業是嚴格遵循《勞動合同法》的。
常凱認為,目前過量使用派遣工或違法使用派遣工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和相當嚴重的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和法律界定模糊有關系,也有勞動執法不嚴格的原因。而執法不嚴則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而不惜犧牲勞動法治。
目前,全國有派遣公司 2萬多個,北京僅勞動局頒發了資質證書的勞務派遣企業就在400家以上,勞務派遣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并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著。關于如何管理和規制這些勞務公司,現在還沒有正式進入政府視野。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勞務公司都是以勞務承包或勞務中介為主,兼營勞務派遣。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勞務公司的經營業務以及如何核算勞務派遣企業的收入還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企業無法按業務內容進行登記注冊,更缺少專門的部門對其經營資質和經營業務進行審批。
把勞務派遣的使用納入正軌,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和嚴管同樣不可或缺。郝云峰提出,合理解決這一個問題,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對勞務派遣的執法監察,對勞務派遣企業和用工單位要進行不定期抽查。重點監督檢查勞務派遣企業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依法建立勞動關系的具體情況,為被派遣勞動者辦理并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監督檢查用工單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工資支付、工作時間、勞動保護、休息休假的情況等。
在談及大學生關于可口可樂的調查報告時,常凱向《法人》記者表示:“我個人認為他們的行為非常令人敬佩,所提出的問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也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勞動法治理念正在不斷提升。當然在具體結論和定性上,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來介入。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事情本應該由勞動監察部門提起,應該由當地的工會組織提起,但現在卻由幾個大學生提起,這也暴露了我們的一些職能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在工作上的失職。而且也說明,在中國實施勞動法治還有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