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礦石談判即將落幕的關鍵時刻,貿易商和中小鋼企正在上演最后的瘋狂“搶礦”,便宜的價格刺激導致進口量激增,并出現了鐵礦石進口船舶壓港現象。
為此,中鋼協公開聲明:從源頭上對超量進口鐵礦石問題進行徹查。這一措施無疑顯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將全力為談判保駕護航,改變中國在鐵礦石談判弱勢地位的決心。
天量進口
刺眼的陽光下,日照港鐵礦石專用碼頭,每天有十余條貨船排隊進港,裝卸工人們圍繞著一座座堆成小山的紅褐色礦粉卸貨,這是第一港務公司市場營銷部副主任李峰天天看到的一幕。這樣的忙碌狀態,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
在全國各主要港口,鐵礦石壓港現象十分普遍。李峰告訴記者,“日照港的進口鐵礦石已經達到3800萬噸,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30%,而就全國來講,鐵礦石已經超量進口四千萬噸,即使三個月不進口也夠用。”
一組數據足以解釋這一問題。此前進口的澳大利亞鐵礦石收倉價約為65美元/噸,相當于不到500元,而國內現貨價格為600元/噸左右,正是這種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的情況,促成了鐵礦石進口的套利空間和市場。
“在經濟危機并且鋼鐵需求銳減的背景下,鐵礦石進口量大幅增加顯然是不正常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的語氣顯然有些憤恨,“三大巨頭成本才20~30美元/噸,有能力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中國,但大量進口意味著談判價格很難降下來,他們認為中國借此讓外方降低籌碼。”
在外方漲價的驅動下,目前63.5%的印度粉礦到岸價已達77~78美元/噸,這一價格已逼近5月末日本新日鐵和力拓達成的33%降幅的長期協議價。“在價格低的時候,中國因大量進口未能談成令自己滿意的結果;在價格回升并逼近協議價后,中方的談判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單尚華說。
背后的主謀
天量進口的背后,究竟誰是“主謀”?單尚華表示,有兩個致命傷直接影響了談判:一是貿易商,另一是中小型鋼鐵廠,前者的進口量遠遠高于后者。
據不完全統計,前十名鐵礦石進口大戶中,超過一半是貿易商,他們手中占據著1/3的壓港鐵礦石。這些企業具備進口資質,轉手高價倒賣給了那些沒有長期協議資格的小企業。
“因為很多人覺得價格不會再下降了。”李峰指出,港口上堆積的多為澳大利亞礦和巴西礦,這是貿易商眼里最具有漲價潛力的礦石,尤其是澳大利亞礦,在談判沒有結果之前,大批的“澳塊”、“澳粉”已經到港。
這樣倒賣鐵礦石,每噸能差10美元以上。因此在李峰看來,盡管貨主每天要為此交付至少10萬元的儲存費,但是一筆單子就可以掙回來了。
由于部分中小鋼企并沒有納入長協談判體系中,便宜的進口礦刺激這些民營鋼廠提前進口。“實際用不了那么多鐵礦石。”唐山天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巍坦言,公司目前生產處于滿負荷狀態,全部使用進口礦,主要原因就是價格便宜。
劉巍透露,還有不少中小鋼企不通過國家而是聯合起來直接從三大礦山手中買礦,由于通過有進口資質的貿易商進貨要繳納一定的代理費,私下與礦山簽訂進口協議是他們主要的做法。更有一些具備進口資質的企業也采取此法,在這種情況下,鐵礦石進口資質已經形同虛設。
整頓鐵礦石進口市場
單尚華透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正在全力整頓過去混亂的鐵礦石進口市場,近期將由商務部、中鋼協、五礦商會等部門聯合成立鐵礦石協調小組,從源頭上對超量進口鐵礦石問題進行徹查。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同時公布了一項嚴厲措施:對“倒賣”外礦的貿易商處罰不會手軟,一經發現違規,將被臨時取消進口資質,而該企業如果想重新獲得資質,必須要重新登記。事實上,肆意進口鐵礦石已導致進口資質形同虛設。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礦產部主任梁若東表示,此次的審核完全是按照“資質標準”來要求的,但并不會影響鐵礦石進口。
青島鐵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從事進口鐵礦石貿易近十年,該公司一位負責人頗為悲觀地告訴記者,“每次清理都會有大批貿易商被清出,對于能否取得資質,沒有十足的把握,將來中小鐵礦石貿易商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而且在資格限制一再收緊的壓力之下,不少企業可能會變相采取其他手段進口,比如買許可證。”
更多不具備進口資質的鋼鐵企業也在憂心忡忡,“一些鋼鐵企業只能委托國內有進口資質的企業代理進口,最大的障礙就是成本將明顯上升。”劉巍說。
在這種情況下,劉巍認為,中小鋼企新一輪整合可能開始,把鋼鐵企業做大了,就能避開貿易商直接從國外礦山進口鐵礦石,并且還能加大鋼鐵公司在鐵礦石談判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