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外資3千萬美元控制山西國有煤礦 > 正文
米娜
編者按/ 鐵礦石談判的最后時刻,選擇長協機制還是指數定價成了鐵礦石定價的一個分叉口。因鐵礦石指數而誕生的鐵礦石掉期交易合約,其命運也與談判結果息息相關。如果選擇指數定價,那意味著鐵礦石掉期交易的市場將會迸發,意味著金融資本領域的一塊新的市場蛋糕誕生。如今談判尚未結束,但行業人士發現金融資本大鱷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已經在鐵礦石掉期合約市場開戶并準備隨時入場。
而來自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多達7家中國貿易公司已開始在新興的衍生產品市場進行鐵礦石交易,并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正在為擺脫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的基準體系做準備。
這讓人注意到截止到6月30日中國與三大鐵礦石廠商要完成的“2009-2010年基準價格協議”談判,一旦談判破裂,這種衍生工具的重要性將凸顯出來。然而,這對國內鋼鐵企業來說,是否又是一個新的陷阱?
東航、上航衍生品巨虧的陰影未去,在2009年國內鋼鐵市場的各個論壇上,又出現了德意志銀行的身影,他們在推銷一種新生的鋼鐵行業衍生產品即鐵礦石掉期合約,從誕生到現在僅一年多的鐵礦石掉期合約,以其低調隱蔽的姿態逐漸在國內蔓延。
“2008年全年國內鐵礦石掉期合約才交易了700萬噸,但2009年,到現在才半年就交易了1500萬噸。”一位鐵礦石交易員告訴記者。在金融危機衍生品烏云籠罩下,為什么還有人敢在“懸崖邊走鋼絲”?在鐵礦石掉期合約這個行業,它的游戲規則又是怎樣?
初創者德意志銀行
2008年4月,來自荷蘭的普氏能源資訊推出了鐵礦石普氏指數,并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而在此之前鐵礦石指數并未引起市場關注。隨后德意志銀行便基于鐵礦石普氏指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金融結算的鐵礦石掉期合約。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德意志銀行的這款鐵礦石掉期合約是德意志銀行和瑞士信貸共同設計的,以鐵礦石指數為交易標的,鐵礦石掉期交易以一年掉期合同為準,每月結算,合同的基準是澳大利亞-中國的CFR(貿易術語:成本加貨運價格)和印度-中國的CFR,也就是基于海運指數和鐵礦石價格變化而設計的產品。
產品推出后,作為始作俑者,德意志銀行開始在中國國內眾多鋼鐵行業峰會上推銷其鐵礦石掉期合約的產品。“但到現在我得知的只有一家公司在德意志銀行那里做這個產品,”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德意志銀行在產品中扮演的雙面角色,它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這里所謂的雙面選手,按其解釋是指客戶在德意志銀行那里開戶進行掉期交易后,德意志銀行提供交易服務,同時德意志銀行又是客戶的對手。
按照2008年鐵礦石掉期合約的初期設計,這種衍生產品類似于場外一對一的對賭協議,具有商業私密性,屬于國內監管空白地帶。按照行業內的簡易理解,掉期合約跟商業上的對賭協議在某種程度上意思相同,都是賭未來的預期。
2009年4月,世界老牌的航運期貨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SGX)首家推出了鐵礦石掉期合約的OTC結算服務。在沒有清算所之前,鐵礦石掉期合約是屬于一對一對賭,對手是誰,對賭雙方皆知。但有了鐵礦石掉期清算所之后,交易的方式變為可以任意選擇對手進行交易清算。
“目前的鐵礦石掉期交易等于就是鐵礦石期貨的原形,只是掉期這種對賭,賭的是一個指數,因為指數本身是無法交割的,最后只能折算成錢來清算,所以鐵礦石掉期無法交割,只能清算。”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清算所與中介商
2008年全球通過海運進行交易的鐵礦石量就達到9億噸,這還不包括自產自銷的國內鐵礦石。作為交易量巨大的一種大宗商品,從紐約商品交易所到倫敦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等全世界的商品交易所里,都無法找到鐵礦石期貨的芳蹤。
鐵礦石無法在商品交易所上市期貨,其原因為行業默認:首先是鐵礦石期貨的合約標準化很難。由于鐵礦石的品種跨度大,品種達十多種,而同一種品種下所含的化學成分也不一樣,即使品種一致,產品的形狀也不一樣,如此下來便無法統一標準交割。其次,全球74%的鐵礦石壟斷在三巨頭手里,市場的壟斷導致即使有期貨也無法發揮價格導向作用。
“因此鐵礦石掉期合約玩的主要還是海運指數,鐵礦石一直是長協機制(長期協議),長協后價格幾乎沒什么波動,沒必要做掉期,而真正波動大的則是航運指數,”中聯鋼原料部經理夏傳罡表示,而德意志銀行設計的鐵礦石掉期合約是由鐵礦石成本和貨運兩部分指數組成的。
除了航運,2008年鐵礦石現貨的劇烈波動也是誘導因素,長協機制在2008年受到質疑。2009年和三巨頭長協談判的難產,也導致按照鐵礦石指數或現貨來采購鐵礦石成為可能。目前鐵礦石到岸價因為航運費波動很大,而鐵礦石指數也基于到岸價設計,所以鐵礦石的價格波動較大,在鐵礦石波動變大時,就會有人來交易鐵礦石掉期合約。
2009年4月27日,新交所正式提供鐵礦石掉期合約的OTC清算服務。5月,同樣以航運期貨交易著稱的另一家英國老牌交易所倫敦清算所(LCH.)也宣布提供鐵礦石掉期合約的清算服務,因此新交所與倫敦清算所成為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家提供鐵礦石掉期合約清算的機構,提供清算服務和收取一定程度的清算費是其主要功能。
“航運也是一種掉期產品,新交所與倫敦清算所在航運方面年代已久,也因此受益很多,在航運指數上發展起來的鐵礦石掉期合約讓這兩家看到了新的市場機會,這也導致了清算所的出現。”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而伴隨著清算所出現的還有鐵礦石掉期合約的中介商,FIS公司和倫敦commodity broker成為目前市場上規模比較大的鐵礦石掉期合約經紀行。
在鐵礦石掉期合約的這個游戲里,當客戶決定參與其中后,先通過經紀行開戶并進行具體的合約操作,一對一的對手可以自己選擇,或者通過清算所選擇未知的對手進行清算。
目前,金融資本仍是游戲的主力和主導者。一位參與交易的人士告訴記者:“中介商倫敦 commodity broker有50%的股權在德意志銀行手里,而德意志銀行也是游戲的參與者,因此它既是代理商又可能是你的對手。而盡管市場還未發展起來,但國際金融資本已經進來了,比如資本大鱷摩根斯坦利已經在鐵礦石掉期合約中現身。”
游戲中人
在鐵礦石掉期合約推出后不久,中國五礦商會即通過媒體和企業宣告企業應避免參加各投資銀行創設的鐵礦石掉期交易,中鋼協也三申五令地間接表態不贊成。“對于國內的鋼企來說,實業資本應該踏實做企業,不適合玩衍生品,這應該是金融資本玩的游戲,”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鄭玉春這樣表示。
然而2009年1500萬噸的鐵礦石掉期的交易量證明市場在不斷擴大,“目前參與的都是貿易商和個人投資者,如私募基金之類,沒有實體的企業參與,”上述參與交易的人士表示。
目前國內存在大量的鐵礦石貿易商,從鐵礦石高賣低買中賺取利潤,貿易商本身參與的就是鐵礦石現貨的投機。參與鐵礦石掉期合約與鐵礦石現貨交易對于貿易商來說,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運轉周期的不一樣。鐵礦石掉期交易的流程相比現貨交易要簡便很多,一次鐵礦石現貨交易,從最初的訂貨、定船、報關、驗關和銷售,需要很長的時間,成本也高,所以會有貿易商愿意參與到掉期交易中來。
“即使如此,現在參與的也大多是小型貿易商,因為國內市場對掉期了解的很少,有些貿易商無法把握掉期交易潛在的風險,”上述交易業內人士表示,至于掉期合約的風險究竟有多大,該人士表示,鐵礦石掉期目前類似于期貨交易,風險跟期貨類似,只不過掉期交易的交易標的和流動性更有限。
從航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鐵礦石掉期交易,也從航運掉期中衍生出了客戶資源。“以前很多交易航運的,現在很快就轉到鐵礦石掉期交易中來,連交易賬戶都不用換,目前交易鐵礦石掉期的貿易商大都以前是交易航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