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建華報道
有媒體說,力拓背信棄義,喪失了起碼的商業信譽,在獲取眼前利益的同時,也為今后與中國企業合作設立了障礙。“并購失敗首先是商業原因,其次是政治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方晉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就中鋁并購案而言,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回升太快太猛,這點誰也沒有想到。但是,政治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蘭格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國企業至少應該吸取六大教訓:
一是國內企業并購重組尚未形成氣候,大多數企業缺乏跨國并購經驗。就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并購經歷而言,一般遵循先國內并購爾后再參與跨國并購的路徑,全球前二次并購浪潮先在歐美國家內部進行便是明證。
二是應努力讓境外人士認為我方并購是商業目的,而非政治動向。無論國企還是民企想去海外并購,應努力讓國外企業認為,我們走出去的動機更多地出于利潤、威望和技能,而非政治目標。
三是強化企業公關能力,注重企業形象的塑造。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延,一個優秀的企業,不僅僅停留在保證股東利益最大化上,而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讓消費者、生產者、股東產生對企業的強烈認同感。
四是應積累大批優秀的并購交易和跨國經營管理人才。在過去數十年中,中國并沒有積累起大批優秀的并購交易和跨國經營管理人才。一是并購對象搜尋、調查、評估及并購交易談判人才。二是跨國經營管理人才。
五是充分發揮國際中介機構在海外并購中的作用。
六是積極應對多國競爭,減少收購成本。中國國企走出去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同中國國企之間的競爭,一旦出現交易機會,常常會有多家國有企業加入爭奪,無形中加大了對方的談判籌碼,提高了收購成本。這種情況在能源和礦業領域反復出現,在銀行、汽車領域也屢見不鮮。
方晉認為,對于中鋁來說,除浪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之外,最大的損失是機會成本。如果當初不選擇力拓,而是選擇其他規模小一點,政治阻力少一點的并購對象,說不定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