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冷眼海外并購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19:24  中國石油石化

  當前不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最好時機,卻是真正邁開第一步的良機。企業只有加快在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發展,把自己做大做強,才能在海外并購中走得更遠。

  ■文/本刊記者 侯瑞寧

  千載難逢的低油價,為我國石油企業提供了“走出去”的良機。5月12日,中國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在股東大會上表示,今年公司將融資1000億元,主要投資方向之一是海外業務市場,將趁著低油價時期大力拓展海外油氣市場。中國石化在海外市場上也表現出了和中國石油一樣勃勃的雄心。業內人士認為,2009年甚至2010年,將會是中國進行世界大收購的關鍵時期。

  不過,遺世獨立者還是出現了。面對這“千載難逢”的并購良機,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中海油這幾年基本上不會做海外收購項目, 至少金融危機期間將不會考慮對外收購海外油田,而是尋找合作伙伴,尋求共贏。

  增值為王

  當大家都在眾口一詞話并購的時候,中海油的表態即使不是“平地一聲雷”,至少也可以被看做是“不走尋常路”。

  那么,中海油為什么做出逆市之舉?難道是因為并購資金不足?顯然不是。中海油首席財務官吳孟飛表示,今年一季度受累油價大跌,中海油總公司贏利狀況肯定不如去年,但目前十個子公司的財務流動比率都是健康和正常的。

  也許傅成玉在博鰲論壇上的一席話,可以用來解釋中海油的“海外不作為”行為。他認為,收購的目的在于增值,而不是為了盲目地擴大規模。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即使價格再低,也不會去撿這個便宜。相比“價格”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收購原則是考慮被收購企業是否能與企業自身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是否與自身的發展戰略相吻合。

  此外,海外收購中的各項風險無疑是企業家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有很多業內專家認為,在經濟危機下,海外并購的政治風險減小了,但是在傅成玉看來,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目前開展海外收購的政治風險在加大,而不是變小。“盡管各國紛紛表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是政治現實會迫使各國根據自己的利益作出相反的選擇。”據悉,四年前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就是因為前所未有的政治干擾讓這場當年全球最大的收購折戟海外。

  對于收購而言,時機為金,價格為王。那么如何判斷“適當”的收購時機?被稱為“并購王”的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任建新曾親自撰文:如果僅從價格來看,目前似乎正是一個好時機,但并非最好的時機。這是因為現在仍處于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的過程中,那些目標企業會將股價的下跌歸因于金融市場的不景氣,而并未認識到企業基本面的惡化。如果此時提出收購要求,會被對方認為是不友好的惡意收購。這種帶有“撿便宜”心態的收購即使交易成功,在隨后的整合中也會遭遇文化融合的困難以及對方的不合作。

  任建新的分析對于傅成玉來說,可能大有“與我心有戚戚焉”之感。作為國內最具國際化運營模式的國有大型能源公司之一,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案件至今被外界或津津樂道或扼腕嘆息。但毋庸置疑的是,那次“失敗”肯定讓中海油進行了一次洗禮。

  整合之殤

  談起并購,在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30年代的基礎,60年代的工具,90年代的目光來參與跨國并購,在談及并購時自拉自唱,除了自我證明判斷準確、出手得當以外,少有專業界的參與。”可能這話有失偏頗,但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海外并購其實剛剛開始。

  WTO研究會理事、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杜奇華教授告訴記者:“現時對于并購本身而言是好事,但是我國企業要思考的是,收購之后自己有沒有能力整合。如果不能,那么一切都沒有意義。”

  銀河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滕泰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要對海外企業進行產業收購,現在并不是很好的時機。因為我們在這個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來整合并購企業的資產。”

  他們的觀點可謂直擊中國企業的收購“軟肋”。據悉,過去五年,中國在德國進行的并購案例中,2/3的交易在中途結束;并購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運作比較穩定,80%不太好。中金嶺南收購澳大利亞先驅公司鎩羽而歸,華為放棄收購美國科技公司3Com,這或許是去年以來宣告失敗的海外并購之中最引人矚目的案例。

  其實,對很多企業來講,真正的難度不在于“走出去”,而在于“走出去”以后如何成功運作,也就是并購后的整合。杜奇華認為,整合之所以會出現大面積的失敗,原因在于我國能源企業缺乏國際領先的技術、品牌以及先進的管理能力。簡而言之,中國企業現在還不具備一副“消化”海外收購資產的“好腸胃”。

  此外,很容易被低估的一點,還有文化方面存在差異的影響。中國企業經常在并購外國公司的時候遇到文化方面的不同或者障礙,這種不同不僅僅涉及人的理念,而且涉及東西方公司本身運轉方式的不同。滕泰表示:“從表面看,以往的收購失敗是由于文化差異,但其實是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亟待完善。”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譚力文分析,一些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案例流露出明顯的“不了解”,既不了解當地的經濟、政策環境,也不了解并購到底能夠帶來多少投資收益。“部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表現得很不理性,資本玩家的色彩十足,既理想化又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而國際資本環境的復雜性,則決定了一著不慎甚至會滿盤皆輸。”

  理性收購

  正是因為企業本身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和務實的態度,傅成玉才會提出“中海油更加注重內部的發展,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很多人認為,過分地強調并購成長,有可能把企業撐死,一定要把并購和企業的自身有機成長結合起來。認同這種觀點的企業老總不在少數,比如任建新,以及聯中資源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童媛春。

  童媛春認為,企業必須注重在產業中擴大內涵式的再生產,因為整體的實力并不是依靠簡單的堆砌實現的,單純提高產業集中度對于掌握定價權和話語權并沒有太多的幫助。增加集中度必須要結合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并且對世界經濟、中國經濟以及產業發展的脈絡和布局進行前瞻性的關注和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

  “企業只有自身強壯了,才能在并購中占據優勢,而決不是偶然抓住的機遇。”杜奇華認為,現在企業在嘗試海外并購的同時,應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更多的外國企業希望中國企業來進行并購。”

  對此,出版《煉獄之門——中海油競購優尼科的新聞背后》的作者馬毅穎可能有更為概括性的認識。她認為,中國企業折戟海外并購市場教訓至少有三:一是不計成本的維護所謂“產業安全”極可能是個“偽命題”,即使是資源性收購也有邊際成本;二是不要把手段當戰略轟轟烈烈出海收購,海外收購只是“走出去”戰略的一個內涵;三是中國企業必須以完整行業主體面對跨國巨頭,否則弱勢地位難以扭轉,海外并購預期也難以樂觀。

  當然,前車之痛很可能轉化為前車之鑒。杜奇華認為:“現在不是企業并購的良機,但我認為是我國企業開始邁開收購第一步的最好時機。”我國企業在海外收購領域剛剛起步,趁著這次經濟危機“走出去”即使成功率比較低,也應該積極嘗試,為以后積累更多經驗,因為這時候“交學費”的成本相對較低。

  他的看法也許正好吻合了我國政府對于海外并購的態度。盡管我國企業頻頻折戟海外,但為了鼓勵企業邁開步子走出去,國家前不久出臺《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大大簡化了境外投資的審批過程,給予企業更多政策上的鼓勵。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中小企業,我國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海外并購政策。據悉,現在我國政府搭建了一個叫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平臺,即組織國內的中小企業集群地走出去,形成一個產業集群。這個合作區由中國政府組建、開發、管理,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和東道國政府打交道的窗口,減少一些中小企業由于海外投資經驗缺乏而產生的法律方面、對當地市場勞工情況不了解等困惑,大大降低“走出去”所面臨的風險和成本。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