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稱,目前我國已有35家中小鋼企和巴西淡水河谷達成長協礦協議,這35家鋼企和淡水河谷達成的進貨量大約為5000萬噸。更有報道稱,35家只是1月份的舊數據,最新的數據是38家。報道還引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他所在的公司也屬于這38家企業之一,他們剛剛從淡水河谷買了一船礦石。
雖然中國鋼鐵協會立即表示,這只是利益關聯方的一種炒作,并沒有出現中小鋼企“集體倒戈”的現象,并態度十分強硬地指出,根據相關規定,中小鋼企根本就沒有權力也沒有資格與淡水河谷簽訂長協礦協議。即使簽訂了所謂的合同,也報不了關,形同廢紙一張。
但是,這種狀況的出現,還是讓我們為中國鋼企下一步的礦價談判暗暗捏一把汗,同時,也為這些年來中國鋼企為什么在礦價談判中屢屢失敗找到了一條新的理由。
我們說,談判是一門藝術,既要講究技巧,也要講究策略,既要有辦法,也要有手段,既需要各個擊破,也需要集體戰斗。到底采用何種手段,則需要根據談判的要求和條件來確定。
由于我國是鐵礦石消耗大國和進口大國,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鋼鐵企業的盈虧。去年,由于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大敗而歸,直接造成了我國鋼鐵企業的效益嚴重下滑,許多鋼鐵企業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如果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按照中國鋼鐵協會的說法,將會出現鋼鐵業全面虧損的局面。
但是,在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卻并沒有因為這項工作的至關重要而步調一致、一個聲音對外,而是出現了這樣一盤散沙的局面,這使中鋼協在談判中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
需要反思的是,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的呢?如果說日本新日鐵公司違反中日韓三國的“君子協定”率先定價,還可以從利益關聯等方面找到一些理由的話,我國中小鋼企與外國供應商的“私下交易”又是為了什么呢?更重要的,中鋼協為什么沒有在談判前做好相應的組織和準備工作呢?
有人提出質疑,出現今天這種一盤散沙的局面,可能與中鋼協在往年的談判中只注意保護大鋼企的利益、不兼顧中小鋼企的利益有關。因為,通過談判,大鋼企獲得了優惠長協價,而許多中小鋼企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條件直接從外國供應商手中獲得優惠價鐵礦石,只能從國內經銷商或大鋼企手中購買加了價的鐵礦石。那么,這些中小鋼企又怎會愿意在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與大鋼企結盟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鋼協與外國鐵礦石供應商談得極其艱苦、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國內鋼企的“大佬”們卻又橫插一杠,掀起了鋼材漲價風,紛紛上調鋼材價格。毫無疑問,這種調價行為對鐵礦石價格的談判也將產生更加不利的影響。對此,中鋼協又當如何處理呢?
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多次表態,我國在鐵礦石定價談判中的教訓太深,不能再吃第二次虧。但是,中國鋼鐵企業如此一盤散沙,又怎么能夠在談判中不吃虧呢?
(譚浩俊,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