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書毓 實習生 曾春發自北京
外管局對于境內企業放款給其境外投資企業的政策進一步“松綁”。
昨日,外管局發布《關于境內企業境外放款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擴大了融資主體的范圍,拓寬了放款資金的來源,并且簡化了相關辦理手續。
有分析文章這樣解讀這份《通知》:“這為國際收支一旦發生逆轉時,中國適時調整相關外匯管理政策預留了空間。”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量高居全球首位。
主要內容的關鍵詞:擴大、允許和簡化
《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擴大了境外放款主體。由現行的只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外資跨國公司對外放款擴大到符合條件的各類所有制企業。二是擴大了境外放款的資金來源。允許境內企業在一定限額內使用自有外匯和人民幣購匯等多種資金進行境外放款。三是簡化了境外放款的核準和匯兌手續。境外放款專用外匯賬戶的開立、資金的境內劃轉以及購匯等事宜均由外匯指定銀行直接辦理。四是完善了境外放款的統計監測與風險防范機制。
外管局資本項目管理司相關負責人昨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政策出臺之前,外管局做過一次壓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匯出資金上限約為300億美元,與我國國際收支總規模和外匯儲備規模相比,這一上限規模不會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重大影響,總體風險可控。
《通知》允許境內企業使用外匯資本金賬戶和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內的自有外匯資金、人民幣購匯所得外匯資金以及參加外幣資金池的資金,對其境外直接投資企業進行放款。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昨日表示,《通知》的出臺,無論是從可以對外放款的主體,還是從資金來源的擴大來看,都體現出資本項目下的進一步開放。對資本項目下流出的放寬,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平衡。
魯政委還表示,《通知》暗示了匯率市場化的步伐將會加快。一方面,人民幣購匯需求增加,外匯市場交易量和需求主體都可望更加多元化,從而有利于外匯市場進一步市場化;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管制的削弱,也要求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以降低金融風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丁志杰則認為,以前中國的外匯資產基本掌握在政府手里,私人手里的外匯很少,這就導致了我國對外資產負債結構失衡。他表示,新辦法施行之后,可以增加企業海外資產,也可以促進企業到海外直接投資,這樣有利于平衡對外資產負債結構。
有利境內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境外金融機構流動性壓力增加,融資環境更加惡劣,再加上國內金融機構跨境服務仍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些情況影響了境外中資企業的后續發展。
外管局稱,《通知》的實施有利于境內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助于緩解境外直接投資企業融資難和流動性資金不足的問題,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以帶動出口,進一步促進境外直接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原來不讓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貸款,是怕外資規模增長失控,資本外流。現在因為我國國際收支平穩,外匯儲備較多,而且市場需求比較高,所以對境外企業外匯放款政策有所放松。”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說,境外企業因為成立時間較短,缺乏相關的金融記錄,很難從企業所在國的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現在母公司可以直接向境外的子公司注資,使得境外企業發展后續融資有了保證。
丁志杰也指出,之前向境外企業進行外匯貸款存在很多限制,新辦法實施之后,境外放款資金來源更多了,有自有外匯,也可以人民幣購匯,同時手續簡化了,對境外企業的約束少了,有利于企業進一步融資,促進企業的發展。
而魯政委認為,目前是出臺該政策的好時機。他分析說,首先,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已經企穩、但資產和資源性產品價格還都處于較低水平,當前是進行長期戰略性投資的難得機遇。
其次,從金融安全的角度看,由于在此前金融動蕩的極端情況下,諸多機構持有了過多的美元流動性,而在當然國際金融市場企穩背景下,出現了重新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重新流入的勢頭,此時進一步放開資本流出管制,能夠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健有序。
第三,從促進貿易的角度看,根據其他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進行境外投資通常能夠與穩定貿易相互促進。在當前外貿困難的情況下,進一步放開企業放款限制,有利于穩定外貿。
境外放款額度不得超過放款人所有者權益三成
不過,調低門檻,簡化手續等一系列的政策“松綁”并不意味著監管部門將放任企業對外放款。
《通知》在完善境外放款的統計監測與風險防范機制的同時,也完善了境外放款人和借款人資格管理,對境外放款額度設置了兩道量化門檻。
首先,境外放款額度不得超過放款人所有者權益的30%,同時不得超過其借款人已辦妥相關登記手續的協議投資額,以低者為限,明確了境外放款有效期限。
另外,將境外放款的額度核準、境外放款專用外匯賬戶、境內外匯資金劃轉以及匯出入等納入國家外匯管理局直接投資外匯管理信息系統,構建了比較完善的境外放款外匯資金流出入統計監測機制。
據悉,該《通知》將于8月1日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