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 (記者 韓哲) 在鐵礦石長協價談判的膠著時刻,一則“必和必拓有望與中國某家大型鋼廠達成指數化定價協議”的消息不脛而走。不過,業內多名專家均指出,不排除這是有關方面“別有用心”的謠言。
此消息援引自澳洲媒體,該媒體還表示已有數家民營鋼鐵廠在指數定價的基礎上,與必和必拓簽署了供應協議。記者為此致電必和必拓北京及上海代表處詢問,對方不予置評。
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表示,不可能出現大型鋼廠同意接受指數化定價協議的情況,因為中鋼協早就表示要堅持長協價談判機制,如果有鋼企破壞這種機制,改為簽訂指數化定價協議,將被取消鐵礦石進口資質。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新創也質疑這可能是國際媒體放的煙霧彈。
所謂指數化定價方式,是指供需雙方在簽訂鐵礦石采購合同時并不確定價格,最后執行的價格是按照貨物到港前5個工作日的指數平均價格來定。這個指數平均價格是到岸價,包含了海運費。
胡凱表示,現在的指數都是由必和必拓提供,指數是否公平存在著疑問。有業內人士指出,鐵礦石供給高度集中,指數定價存在著被賣方操縱的可能,而且中國鋼企目前也不熟悉指數定價體系,容易吃虧。此外,“我的鋼鐵”網分析師徐向春認為,指數化定價使得鋼企喪失了規避海運費風險的主動權,而海運費是經常變化不定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胡凱的認同。
必和必拓一直試圖向中國鋼鐵企業推介鐵礦石價格的指數化,但遭到了中鋼協的堅決反對。中鋼協認為這樣做將使得鋼企一方去承擔所有的市場風險。而且,鐵礦石的價格變來變去,對于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很不利。
比較而言,長協價是將價格和數量統統鎖定;現貨價是完全自由的市場;指數化定價則是鎖定數量,而不鎖定價格。業內人士分析,雖然眼下遭遇了金融危機,在當前鐵礦石現貨價低于長協價的背景下,指數化定價可能會產生吸引力,但是鐵礦石長期價格走勢還是看漲,因此長協價對于中國更有利。
不過,如今沿用多年的鐵礦石傳統基準定價體系確實有些飄搖,李新創認為,長協價實際上也并沒有完全反映中國的利益,應該探討一個更好的鐵礦石定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