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釗
上周,在本報舉行的一個論壇上,有聽眾問及臺上金融業專家,下半年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否會有大的改觀,臺上樂觀者幾無一人。為了推進中小企業貸款,過去半年多,監管部門政策頻出,但中小企業處境依然,也實在不知道還能說什么。
中小企業貸款不易有歷史原因。國字號機構是銀行業老大,過去多少年,市場開放不夠,沒有人把對中小企業或者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當回事。早年間,這些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也只是個小角色,所以難歸難,對經濟大局的影響不大。
但是現在不同了。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解決了大半的就業,也是自主創新的主力。中小企業不僅是社會的穩定閥,也是一個經濟體競爭力的體現。中小企業缺血,就等于中國經濟缺血,這種局面不改變,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就業崗位沒著落,社會穩定無保障,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也會受到很大損害。
如果不是這樣,監管部門不會這么急。但是急歸急,問題還在那里。而且,客觀而論,監管部門的一些新政,實在很難如預期般收效。
監管部門嚴令金融機構貸款向中小企業傾斜,并確定了具體的貸款占比,要求大銀行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信貸部門,態度不可謂不嚴厲。但對銀行來說,人還是那些人,機構還是那個機構,信貸審查和管理方式還是大機構那一套,有什么理由說,成立一個新部門就解決問題了?所以有專家說,這叫“趕鴨子上架”。“趕鴨子上架”的結果,要么“鴨子”怎么都不適應,要么“鴨子”就會想辦法糊弄愣讓他上架的人。所以,雖然有數據說,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改善了不少,但是中小企業自身的感受卻大不同。
“趕鴨子上架”不靈,關鍵是要培育一批“能上架的鴨子”。換句話說,市場要有能力提供充分的信貸供給,這就需要從改善金融市場結構上下功夫。比如說發展小額信貸機構、開放民間金融,讓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需求者自由對接。不過,實現這一目標,卻不是幾份紅頭文件可以解決的,關鍵還在于轉變監管思路,充分開放市場。
過去很多年,我們強調金融風險防控,哪個領域出事,就收緊乃至關閉哪個領域的市場進入,以為緊閉大門就可以把風險擋在門外。結果呢?風險的減少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實際上,缺胳膊少腿的金融市場風險更大。這種風險來自于金融服務的短缺,以及由此導致的扭曲——為什么所有的銀行都奔著大項目去了,奔著政府項目去了?如此集中的信貸投放,僅僅因為由政府擔保,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么?
在這樣的金融市場格局下,中小企業的行為也被扭曲了。因為沒有獲取信貸的穩定預期,因為獲取信貸可能要走很多關系,花費很多時間,甚至使出一些非常手段,所以,一些企業并沒有覺得有必要建立誠信為本的信貸文化。一旦有機會獲得信貸支持,也難免出現“一錘子買賣”的想法,而這又進一步形成了惡性循環。
一家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說,即使是大銀行,在江浙等地,也可以很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原因之一是這里有比較好的信貸文化傳統。這些地方民間信貸發達,而能否借到錢,跟借貸者的信譽有很大關系。所以,當這些中小企業跟銀行打交道的時候,這種良好的信貸文化傳承也幫了他們很多忙,這也使得銀行樂于采取一些新的信貸方式為企業服務。
而在很多案例中,企業借貸出現的逃廢債現象,也使得一些金融機構寧肯堅守刻板的信貸抵押和審查方式,因為他們也會發現,一些中小企業借錢的時候并非審慎考慮了,一旦經營失敗索性一走了之。這樣的企業未必很多,但對于一個地區信貸文化的建立卻是很大的傷害。
金融專家焦瑾璞先生說,我們過去在關注金融效率的同時,忽視了金融公平,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于建立普惠的金融體系。使每一個個人,都可以充分而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務。我們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問題是普惠金融體系命題的一部分,監管者應有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勇氣推進這一體系的建立。
來源:經濟觀察網